在检查一位发热患儿(女,1岁,临床诊断为发热待查)的血涂片时,观察到白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粒细胞颗粒显得稍粗大,并可见到空泡变性现象。这一发现如图1所示。发热患儿,白细胞数减低,引发深思。进一步查看该患儿的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为2×10^9/L,中性粒细胞占比为2%,淋巴细胞占比为9%,单核细胞占比为0%,嗜酸性粒细胞占比为1%,嗜碱性粒细胞占比为8%。同时,红细胞计数为31×10^12/L,血红蛋白浓度为82g/L,平均红细胞体积为4fL,血小板计数为80×10^9/L。除了白细胞计数降低,该患儿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也呈现下降趋势,这引发了进一步的担忧。我们不禁要问,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病症?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患儿的情况,我们需要获取更多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中,血沉(ESR)的检测结果显示为正常,如图3所示。图风湿三项(ASO、RF、CRP)的检测结果均为正常,如图4所示。生化检测结果显示,ALT(丙氨酸转氨酶)为U/L,AST(天冬氨酸转氨酶)为U/L,LDH(乳酸脱氢酶)为U/L,均显著升高。同时,TBIL(总胆红素)为9umol/L,DBIL(直接胆红素)为2umol/L,也呈现异常。此外,TP(总蛋白)为0g/L,ALB(白蛋白)为9g/L,ALP(碱性磷酸酶)为IU/L,GGT(谷氨酰转肽酶)为U/L,TBA(总胆汁酸)为umol/L,IgA和IgG也分别达到38g/L和25g/L。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铁蛋白(Fer)水平高达ng/mL,远超正常范围,甚至达到了危急值水平。这些结果均提示可能存在某种严重的肝脏或血液系统疾病,需要进一步详细检查和评估。图
(此处无需改写,直接删除“图5”标题,并确保与中的图示保持一致)
血脂检测结果显示,甘油三酯(TG)水平为15mmol/L。尿常规检测结果显示,干化学法测定下的BIL(胆红素)为+1,URO(尿胆原)为+1,白细胞(LEU)为+3,维生素C(VC)为+2,具体数据如图8所示。传染病八项(包括乙肝两对半、HCV、HIV、TP)的检测结果均为正常,具体数据如图9所示。凝血五项(包括PT、APTT、TT、Fbg、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显示,Fbg值为92g/L(已达到危急值标准),而D-二聚体为42ug/mL,具体数据如图10所示。图肺炎支原体抗体与肺炎衣原体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具体数据如图11所示。呼吸道病毒7项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具体数据如图12所示。图经验丰富的医生在审视了上述检测结果后,特别是注意到铁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危急值,以及高甘油三酯的异常,心中已有所判断。但为了进一步确认,我们还需要深入分析骨髓细胞学的报告。
紧接着,患儿的骨髓样本被送至检验科进行染色镜检查。结果显示,存在吞噬红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的噬血细胞现象,如图13所示。骨髓报告揭示,患儿的骨髓象呈现出HPS的早期形态学特征,如图14和图15所示。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我们对患儿病情的诊断。图14显示了骨髓报告中的详细骨髓象图片,其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HPS的早期形态学特征。这些特征与我们的诊断相吻合,进一步确认了患儿的病情。骨髓细胞学报告已确定患儿患有噬血细胞综合征(HPS)。通常,HPS患儿会出现持续的发热,那么这位患儿是否也经历了类似的发热久不退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位患儿的病例特点。
查阅病历发现,该患儿因「发热10天」入院,期间最高体温达到3℃,且每日发热高峰出现2~3次,但并未出现寒战、抽搐等症状。患儿偶尔咳嗽,但无鼻塞、流涕、气喘、气促或呕吐、腹泻等伴随症状。曾在外院就诊,但发热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于是转诊至我院。
查体结果显示,患儿神志清晰,精神、反应状况尚可,但存在营养不良和面色稍苍白的情况。在枕后及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的淋巴结,其中较大者约8×8cm,无触痛感且活动度良好。腹部检查显示腹平软,肝肋下3cm,脾左肋下2cm。
综合患儿的病史,我们总结如下:一位1岁的女童,急性病程,现发热已持续第10天,体温持续高于5℃。查体发现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肝脾肿大。血常规检查显示三系下降,铁蛋白水平高达ng/mL。目前,患儿的情况高度疑似「噬血细胞综合征」,需进一步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相关知识。HPS,又称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自年首次报道以来,一直被视为一种由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的免疫紊乱性疾病。其特征在于活化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异常增生,以及组织器官出现非可控性高炎性反应。根据《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HLH-),符合以下两条中的任意一条即可确诊为HLH:一是分子诊断符合HLH相关致病基因的病理性突变;二是符合8条指标中的5条,包括持续发热、脾大等临床表现。血细胞减少,涉及外周血两系或三系:血红蛋白低于90g/L,血小板少于×10^9/L,中性粒细胞少于0×10^9/L,且非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出现高三酰甘油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三酰甘油水平高于3mmol/L或超过同年龄群体的3个标准差;在骨髓、脾脏、肝脏或淋巴结中发现噬血细胞;血清铁蛋白水平上升:铁蛋白≥μg/L;NK细胞活性降低或缺失;sCD25水平升高。
关于HLH-诊断标准的进一步阐释:无论针对儿童还是成人患者,HLH-诊断指南均为当前临床诊断HLH所应遵循的规范。随着新的检测技术的引入,HLH的诊断将更加精准。
综上所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外周血三系降低、高甘油三酯、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骨髓中可见噬血细胞、铁蛋白显著升高等)和患儿的临床表现(持续发热10天,体温高于5℃,肝脾肿大等),我们可以确立HPS的诊断。
接下来,临床治疗方面采取了丙种球蛋白、甲强龙等免疫调控措施。经过半个月的复查,骨髓细胞学显示已无吞噬白细胞的噬血细胞,但出现了吞噬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噬血细胞是指能够吞噬有核细胞的细胞,而吞噬血小板和红细胞的现象虽属异常,但并不等同于噬血细胞。鉴于不同实验室可能存在不同的标准和观点,此处的分析仅供参考。
(1)患儿的病情仍不乐观。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尽管患儿已经接受了早期的诊断和治疗,为何恢复得相对较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部分HPS病例与染色体缺陷有关,属于原发性(家族性)HPS;而非遗传性的HPS则常继发于感染、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HPS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每30万出生婴儿中约有1至个病例,且发病存在地域差异。继发性HPS的主要病因包括恶性肿瘤(占52%)、感染(34%)、免疫紊乱和原发性HPS(分别占8%和6%)。随着疾病的进展,某一触发因素可能导致病情恶化,但其他因素的叠加也会起到重要作用。在本案例中,由于未发现血涂片及骨髓细胞中的恶性肿瘤迹象,因此可以排除与恶性肿瘤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综合分析后,我们认为患儿的病情可能由感染因素诱发,且由于拖延时间较长,导致治疗难度增加。
在诊断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形态学上的挑战。起初,患儿的淋巴细胞比率升高、发热、淋巴结肿大和肝脾大的症状,使人们容易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然而,镜检时仅发现2个异型淋巴细胞,且患儿无咽峡炎症状,因此排除了IM的可能性。后期追踪发现,患儿的EB-DNA呈阳性,这进一步支持了我们的诊断。
结合继发性HPS的常见病因,我们认识到病毒感染(特别是EBV)是常见的原因。因此,本案例中的HPS很可能是由EB-DNA感染所导致。
对于儿童发热时间长、外周血三系或两系降低、铁蛋白显著升高以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高甘油三酯的情况,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及早发现和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只有这样,才能为患儿提供最佳的治疗时机和临床效果。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