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敷疗法,又称穴位贴敷疗法,简称贴敷、敷灸、敷药、贴药等。它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基础上应用中药作用于腧穴,通过经络对肌体的调整作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该法属于中医外治之法,又有别于外科直接疗法。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由于此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性高,且治疗各科疾病确有良好的效果,故临床应用较广。
李海波,男,博士,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出诊医生。辽宁省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理论上,对中医四大经典有深刻理解,并密切追踪现代医学前沿。在临床中,能够汇通中西,针药并举,结合外治,擅长治疗风湿骨痛、脾胃、肝胆、发热等疑难杂症。对痛经、子宫脱垂等妇科疾病和小儿腹痛、小儿疳积等儿科疾病也有较好疗效。近年来共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8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项。从年起,多次参加辽宁省及沈阳市名中医和“优秀临床人才”的培训任务,获得了广大师生和临床医师的一致好评。
8月7日辽沈晚报《花样夕阳》周刊专版。
A贴敷适用范围
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诸科疾病,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均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贴敷。
B贴敷的十大作用
祛风散寒,蠲痹除湿;解表散寒,疏风解肌;温经通脉,舒筋活络;清热解毒,调和营卫;消积导滞,开郁散结;通阳启闭,化气行水;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祛病养生,延年益寿;温经祛寒,振奋阳气;清热养血,养阴润燥。
C用药原则
一般多用有刺激性的药物:必有辛窜开窍、通经活络之品;多用厚味力猛之品,且多生用;补药多用血肉之物。
D优点
用药安全;价廉药简;临床疗效显著;便于调整处方;治疗无痛苦。
E注意事项
敷贴前需清洁皮肤,严重心脏疾患、瘢痕体质、严重皮肤病、过敏体质、吐血者勿用;
成人可贴4-6小时,小儿2-4小时,小儿时间适当缩短;
贴药后减少活动以免药物脱落;
敷贴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物。
哪些病适合贴敷进行治疗?
贴敷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诸科疾病,但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常见的适用范围包括:
内科:哮喘、咳嗽、感冒、疟疾、中风、高血压、痹证、失眠、胃痛、呕吐、呃逆、咯血、尿储留等。
外科:颈淋巴结核、前列腺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妇科:痛经、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习惯性流产等。
儿科:小儿泄泻、小儿腹部淋巴结炎、小儿疳积、小儿厌食症、小儿支气管炎等。
五官科:口腔溃疡、过敏性鼻炎、近视、副鼻窦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贴敷疗法能够起到哪些作用?
贴敷疗法的作用归纳起来包括下述十个方面:
祛风散寒,蠲痹除湿:常用于各种风湿、寒湿痹症。
解表散寒,疏风解肌:临床常用于咳嗽、哮喘,感受风寒后头痛、身痛、各类伤寒及外感发热等疾病。
温经通脉,舒筋活络:用于治疗一切因脉络不通所致肢体关节筋肉的疼痛、肿胀、麻木、瘫痪、挛缩等病变。
清热解毒,调和营卫:用于治疗各种热证、急症的一种常用方法。
消积导滞,开郁散结:此法可用于治疗积聚、痞气、食滞、痰核、瘰疬等疾病。
通阳启闭,化气行水:本法可用于小便不利之癃闭症。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常用于各种痛证,如头痛、胁痛、腰痛、面痛、腹痛等。
祛病养生,延年益寿:多用于健康保健、治未病等。
温经祛寒,振奋阳气:用于治疗各种寒证、厥证及下焦虚冷等症。
清热养血,养阴润燥:常用于治疗感受温燥之邪、房事所伤及久病,出现阴虚阳亢之症,其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为主症;或感受温燥之邪而至血热妄行,出现吐血、紫癜、尿血等症。
贴敷要遵循什么用药原则?
一般多用有刺激性的药物,敷后皮肤可发泡,或仅是局部充血潮红。可供外用贴敷的药物多有一下特点:
(1)必有辛窜开窍、通经活络之品,即含有多种挥发油、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花椒、白芥子、姜、葱、蒜、韭、皂角、山甲之类。
(2)多用厚味力猛之品,且多生用,如生南星、生半夏、乌头、甘遂、巴豆、斑蝥等。
(3)补药多用血肉之物,如动物之内脏,羊肝、猪肾以及乌鸡骨、鳖甲、鲫鱼等。
一般认为,“热药”的作用大、效果好,“凉药”次之,“攻药”容易生效,而“补药”次之。
穴位贴敷疗法具有什么优点?
用药安全:穴位贴敷无需口服,不经过消化系统,既可以避免损伤脾胃,又能自由控制药物的作用范围。
价廉药简:穴位贴敷所用多为常见中药,价格低廉,并且本法用药味少、药量小,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临床疗效显著:穴位贴敷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了几十代人的临床验证,疗效非常确切。另外穴位贴敷集针、药之所长,穴位刺激与中药作用双管齐下,比单一疗法效果更佳。
便于调整处方: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症会有减轻或者其他变化,穴位贴敷便于调整贴敷穴位及贴敷用药,与汤药比较更具有优势。
治疗无痛苦:部分患者对针刺有恐惧感,也有患者对于中药难以下咽,穴位贴敷无创伤无痛苦,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小孩尤为适宜。
进行敷贴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在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敷贴,对于诊断不清意识障碍者慎用贴敷疗法。
敷贴前需清洁皮肤,严重心脏疾患、瘢痕体质、严重皮肤病、过敏体质、吐血者勿用。
成人可贴4-6小时,小儿2-4小时,若感疼痛或烧灼不适可提前取下,小儿时间适当缩短。贴药后减少活动以免药物脱落,取下药贴时,请用温水湿敷后揭下。
敷贴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对孕妇,应避免在下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进行贴敷。
三伏贴与穴位贴敷疗法有何关系?
三伏贴以“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为依据,将中医时间医学与穴位贴敷相结合,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穴位贴敷疗法。
三伏贴与一般贴敷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三伏贴选择特殊的时间进行贴敷,将中药作用、穴位刺激、人体生理规律三者结合,从而加强疗效。也正因三伏贴利用一年中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季节这一优势,所以在药材选取上多用温热性药物;并且三伏贴往往被用来治疗虚寒型疾病,如体虚易感冒、虚寒咳嗽、寒痰哮喘、小儿腹部淋巴结炎、虚寒性胃痛、寒性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肩周炎、肾阳虚腰痛、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腹泻、厌食、遗尿、生长发育迟缓、月经不调、痛经、免疫功能低下、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亚健康等。在夏季坚持使用三伏贴,不但能够减轻反复发作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的症状,也能明显减少发病次数。
穴位贴敷疗法在一年中任何季节都可以使用。根据患者病症的不同,医师辨证选穴用药,不仅可以治疗虚寒型疾病,也可以治疗热证,如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湿疹、实热便秘均有良效。
贴敷治病有何理论依据?
1.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联系成有机的整体; 二是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三是腧穴作为脏腑气血汇聚之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每个腧穴都具有其特殊性,并且对人体有双向调节作用。
2.贴敷疗法正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特定部位药物吸收的直接作用和穴位刺激激发经气的间接作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药物吸收作用:每种中药都有各自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作用归经。贴敷疗法正是根据药物的这些属性,辨证用药,使之在病体的相应穴位进行吸收,进入体内从而发挥其药理作用。
激发经气作用:经络沟通人体内外,贯穿上下,通过腧穴将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内外。在临床上,通过刺激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贴敷疗法就是通过中药对皮肤腧穴的刺激,发挥经络系统整体调节作用而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锋磊
北京白癜风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里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