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肿瘤杂志》年第2期
例1 患者女,55岁。2年前体检发现颈部肿物,无不适,未予重视。年11月12日,我院复查颈部超声显示,甲状腺多发小结节伴微小钙化,左叶结节大小约0.6cm×0.6cm,右叶结节大小约0.8cm×0.6cm。年1月23日复查超声显示,甲状腺多发结节伴部分囊性变,行穿刺活检。病理报告:(甲状腺左叶结节)可疑甲状腺乳头状癌,于年1月30日收住入院。入院后查体:甲状腺双侧叶均可触及肿物,右叶较大约1cm×1cm,左叶可触及多个肿物,最大直径约1cm,双侧肿物表面尚光滑,质中等,均随吞咽上下活动,双侧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入院复查超声显示,甲状腺左叶多发低回声结节,右侧叶囊性及囊实性结节。CT未见甲状腺深入胸骨下方,血常规、生化功能、甲状腺功能、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均未见异常。于年2月3日行甲状腺左叶切除+右叶部分切除,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左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大小0.6cm×0.6cm×0.6cm;(左叶)结节性甲状腺肿;(右叶)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嗜酸性腺瘤形成及乳头状增生。印迹细胞:可见明显异型细胞。免疫组化显示,galectin-3(+),TTF-1(+),Tg(+),CD34(+),CD19(+),PTEN(-),PCNA(+),Ki-67(-)。颈部淋巴结病理提示滤泡淋巴瘤,免疫分型显示,CD3(-),CD20(+),Bcl-2(+),cyclinD1(-),CD5(-),CD43(-),CD10(+),CD79a(+),Ki-67(10%,+),Bcl-6(+),临床分期为Ⅲ期。最终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合并滤泡淋巴瘤Ⅲ期。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术后服用优甲乐。年2月24日患者转入我科就诊,行R-CHOP方案化疗2个疗程。
例2 患者女,68岁。主因右上肢进行性肿痛1个月,于年8月10日入我院骨科。入院查体显示,右上肢红肿热痛和左侧甲状腺小结节,X线及CT检查显示,肱骨中上段区域、右肩胛骨肩峰区域软组织肿物伴骨质破坏,考虑转移瘤。上肢MRI显示,右肱骨中段占位,并右肱骨及周围软组织多发异常信号,考虑多发转移瘤。上肢血管超声显示,右上臂软组织内混合回声包块。随后患者转入我科进一步诊治。生化检查提示,白蛋白33.76%,β球蛋白42.99%,免疫球蛋白IgAg/L,β2微球蛋白8.7mg/L。血免疫固定电泳显示,在β区可见一条单克隆IgAγ成分,尿轻链κ定量13.5mg/dl。骨髓病理:骨髓组织内浆细胞增多,浆细胞肿瘤不除外。骨穿显示,骨髓增生活跃,粒、巨系增生,浆细胞占18.5%。染色体未见克隆性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CT、腹部超声均未见异常。甲状腺超声显示,甲状腺左叶见1.1cm×0.9cm×0.6cm大小实性肿物。查体显示,甲状腺饱满,左侧可触及约1cm×1cm大小肿物,质韧,无压痛,随吞咽活动,未闻及血管杂音。穿刺涂片可见乳头状异型增生滤泡上皮细胞,不除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经上述检查后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ⅢA期)合并可疑甲状腺癌。患者采用硼替咗咪+地塞米松化疗6次后,行左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左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左侧甲状腺乳头状癌(1cm×1cm×1.1cm),左侧Ⅵ区淋巴结可见转移(4/4)。免疫组化显示,Tg(+),TTF-1(+),galectin-3(+),Ki-67(-),CK19(+),VEGF(+),EGFR(+),PCNA(+)。目前,患者服用优甲乐,定期随访中。
讨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Lymphohematopoieticneoplasms,LHNs)是造血细胞和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起源于特定的多能干祖细胞的不同造血分化阶段,它们不能分化为正常的淋巴造血细胞。血液系统常见的淋巴组织肿瘤包括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浆细胞肿瘤以及定位在淋巴结或脾脏的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淋巴瘤。大部分淋巴瘤如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和所有的骨髓瘤被证实是起源于成熟的淋巴细胞。
有研究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相关,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局限性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thyroiddiseases,ATD)与LHN相关。包括ATD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归因于慢性的免疫失调,例如ATD已经被证实是低级别的系统性炎症和广泛的免疫激活,如细胞因子的生成,特别是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的生成,这两种细胞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触发和疾病持续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2]。这就解释了LHN与慢性免疫失调的相关性,即慢性免疫刺激可以引起淋巴细胞的激活,以致进一步发展为恶性肿瘤的前期,之后发生肿瘤[3]。本组1例诊断滤泡淋巴瘤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另外1例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均可解释为慢性免疫刺激引起的淋巴系统的激活最终导致两种肿瘤的共存。
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 无
参考文献(略)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