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型(1~2周)。
一、症状体征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持续4~5天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h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mm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皮损常现于扁桃体前柱、软腭区缘和腭垂。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本病预后良好。
急性淋巴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病毒A10型引起的一种变异的疱疹性咽峡炎,有如典型咽峡炎同样的损害,但不进展到水疱和溃疡,仅存留有淋巴细胞浸润所形成的灰白色丘疹,周围绕以红晕。
二、病理病因本病病原体种类很多,以柯萨奇A组病毒(1~6,8,10,22)、疱疹病毒、EB病毒较多见。当劳累过度,过敏体质,气温突变、身体受凉或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等刺激,使身体免疫能力低下,易患此病。
三、预防措施疱疹性咽峡炎为儿童夏季常见病,预防此病,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个人和室内的卫生,尽量不带孩子去嘈杂的公共场所。
四、护理指导
1.疱疹性咽峡炎口腔疼痛明显,患儿大多都有拒食现象。应该注意给患儿补充营养,食物不宜过热,应该清淡一些,不油腻,并富有营养,进食困难时可以采取大静脉营养合剂。
2.为防止继发感染,局部使用止痛剂和抗病毒药物,一定注意口腔卫生。患儿用过的食具一定要进行沸水消毒处理,避免造成感染。
3.忌食刺激性食物,如酸、甜、辣、咸、热、硬等,避免刺激口腔破溃部位引起疼痛。
五、用药治疗治疗方案:直肠给药+雾化小喷瓶+口服
直肠组方:清热解毒注射液4ml+利巴韦林1支+地塞米松1支+盐水2ml(伴高热者加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1支)
用法:直肠给药1日2次
雾化小喷瓶:清热解毒注射液4ml+利巴韦林2支+地塞米松1支+碳酸氢钠4ml(伴疼痛者加利多卡因1~2ml)
用法:口腔喷雾1日6~8次
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片
治疗疗程:3~4天
清热解毒注射液
中医认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是由于肺胃蕴热,兼感风邪,以致肺失清肃,胃失降和所致,因此在治疗中清热解毒注射液,疏散外邪,还要消滞和中,兼顾脾胃。此方根据中医古方《白虎汤》,《清瘟败毒饮》和《玉女煎》的基础所得。可与多种药物配伍。
绿色疗法疗法,安全迅速起效快。纯中药复方制剂,来自被誉为“国药”华药的四大怀药原产地——怀庆府,受到国家原产地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全国独家生产
十二味中药
清热解毒注射液
清热解毒、用于流感、轻型脑膜炎、外感发热等症。
金银花、黄芩、连翘、龙胆、石膏、知母、栀子、板蓝根、地黄、紫花地丁、玄参。
本品为棕黄色色澄清液体
每支装2ML
直肠给药,雾化吸入,肌肉注射。
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世界卫生组织推荐3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优势:
1、减轻对肝、肾的毒副作用
儿童的肝、肾等器官发育还不健全。直肠给药是通过直肠的粘膜吸收,直接进入大循环,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也减轻药物对肝、肾毒副作用。
2、直肠给药剂量准确、方便、安全
小儿口服给药不易灌喂,孩子在哭闹时易出现呛药、呕吐,往往影响有效剂量;而直肠给药只需让孩子俯卧位,将水剂轻轻塞入肛门注入即可。
3、直肠给药途径吸收快、起效快
直肠给药半小时就能起效,口服约两小时起效。
4、比栓剂退烧更迅速
灌肠液是水剂,可以直接被直肠黏膜吸收,很快进入大循环,达到血液浓度,因而退烧要比栓剂更迅速。
5、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常温保存
避免了片剂容易受潮,栓剂夏天容易融化的缺点,可以作为家庭常备退烧药。
现在绿色疗法已经比较普遍。比如直肠给药、雾化吸入等等,这些都是无风险,疗效好的绿色疗法,请广大医生多多学以致用、让明天更美好!
长按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