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急性淋巴结炎治疗专科医院 >> 急性淋巴结炎护理 >>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图解足少阳胆经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图解足少阳胆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传承中医文化,培养中医人才

让传统民间中医真正有个出路,愿民间中医早日转正!

胆、足少阳之脉《灵枢经◎经脉篇》:“胆、足少阳经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经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补八字)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瞳子髎目之精华在瞳子,故称目珠为瞳子。穴在目外角,骨隙中,因名“瞳子髎”,一名“太阳”,又名“前关”。为手太阳手少阳及足少阳三脉之会穴。治青盲、目翳、风泪、眦□、头痛、喉闭等症。《道藏》:“目,童子也;童子心神也”。

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第1步:正坐或侧卧位;第2步:在外眼角旁约1厘米,眼角纹头尽处,即为本穴。

①目痛,目赤,目翳等目疾;②头痛,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不宜灸。

现代常用于治疗角膜炎、近视、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配睛明、丝竹空、攒竹主治目痛、目赤、目翳;配头维、印堂、太冲主治头痛。

听会本穴之上有和髎、耳门、听会,本穴与之挨近。故本穴为司听之汇,而名“听会”。治口喎、耳聋、齿痛、瘈瘲等症。

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第1步:正坐或侧卧位;第2步:用手指置于耳屏下方,在下颌骨髁状突后缘按压有一浅凹,张口时该凹陷更明显处,即为本穴。

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口眼歪斜、面痛。

艾条悬灸:5-10分钟。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中耳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配听宫、翳风主治耳鸣、耳聋。

上关与下关相对而言也。下关在颧骨弓下,本穴在颧骨弓上,故名“上关”。上关古说禁针。或问:既然禁针,何须设此穴位?答:正为使人注意,以防粗工之不慎也。其他可灸可刺之穴,误刺之,不过治疗无效,若禁刺禁灸之穴误取之,则危害殊甚。旧说本穴近于太阳,为至尊至贵之处,故又称“客主人”。

本穴内通脑系,脑为全身君主,既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犹中央正统,天下之共主也。古时天子巡狩,所至之国,诸侯待以主人之礼。《礼记》:“天子无客礼,莫敢为主者。”故天子至处忝然以主人自居。以为虽在客情,犹主人到来也。本穴禁灸禁刺,示人不可冒犯君上也。必不得已,以毫针轻取之。在专制时代,不敢以君王、皇帝名其穴,故制造隐语,称之为“客主人”。又以本穴傍近太阳之位,亦即天日之象也,更有以本穴穴位为太阳者,余则以为太阳之为片,上关乃片中之点。又以其近于听会,故治症略同于听会。但治以抚按为主,或以毫针轻取之。

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正坐或侧卧位。从耳屏往前量2横指(食、中指),耳前颧骨弓上侧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痛感,即为本穴。

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口眼歪斜、面痛、偏头痛、口噤等头面疾患;③惊痫,瘈疭。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4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中耳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配太阳、外关主治偏头痛。

颔厌人当嚼咽食物时,颔下与颞颥俱动,是颔下与本穴有牵合也,因名“颔厌”。

古“厌”与“餍”通,又引也。意即颔动,引及本穴亦动也。以其近于上关,故所治略同上关。悬颅

本穴在颞颥动脉处,承颔厌之气下行,即犹头上经气悬行于颅侧也。沿皮刺之,可治悬晕。悬晕之悬,如物在悬空晃动,在人自觉两足无根,头晕如身悬也,故名“悬颅”。所治为头痛、牙疼,身热、烦满等症。

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正坐或侧卧位。先取头维(参照“头维”)和曲鬓(参照“曲鬓”),取一标明四等分的弹性皮筋,拉长皮筋,使其两端点分别与头维和曲鬓对应,在该皮筋上1/4与下3/4交点对应处,即为本穴。

①偏头痛、耳鸣、齿痛、面瘫等头面五官疾患;②眩晕;③癫痫、瘈疭。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4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牙痛等。配太阳、列缺、风池主治偏头痛;配丝竹空、支沟、光明主治目眩。

悬厘扬雄云:“荷天冲,提地厘。”言荷天之道,提地之理,则而效之也。又悬者,提也,厘者,理也,含有纠偏矫正之义。后人纠正事物之差、多曰厘正。凡头侧之穴,多治偏风、头痛、喎噼、烦心、耳鸣之症。循经取效也。本穴之上,有天冲穴,故本穴取地厘之意,以与相对,因名“悬厘”。

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处。

正坐或侧卧位。先取头维(参见“头维”)和曲鬓(参见“曲鬓”),取一标明四等分的弹性皮筋,拉长皮筋,使其两端点分别与头维和曲鬓对应,在该皮筋上3/4与下1/4交点对应处,即为本穴。

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齿痛等头面五官疾患。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4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间接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颞肌痉挛等。配听宫、翳风主治耳鸣。

曲鬓穴在鬓发曲处,因名“曲鬓”。穴近颞颥,故治烦、颔、牙车等处之症。

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

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正坐或侧卧位。将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是角孙穴,从角孙穴向前量1横指,在鬓发边上,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本穴。

①偏头痛,颔颊肿,目赤肿痛,齿痛等头面五官疾患;②眩晕。

艾条悬灸:5-10分钟;间接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三叉神经痛等。配廉泉、合谷主治暴喑。艾灸曲鬓,能明显改善细胞聚集状态,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度。

率谷穴在侧头骨与颞颥骨合缝处。其缝犬牙交错、曲如蛇行。《孙子》:“夫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谷即缝也,因名此缝合处为“率谷”,其所治症为偏失痛、烦满,呕逆、胃寒等症。

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

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第1步:正坐或侧卧位;第2步: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2横指(食指、中指并拢,以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二指宽度为1.5寸)处,即为本穴。

①偏头痛,眩晕;②耳鸣、耳聋;③小儿惊风。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4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间接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结膜炎等。配听宫、翳风、中渚主治耳鸣、耳聋;配人中、曲池、太冲主治小儿惊风。

天冲星名,崴星之精,流为天冲。冲,通也。本穴又名“天衢”。衢,四达也,与“冲”意同。《易◎大畜◎上九》:“何天之衢”注:“何其通达之甚也”。可知本穴功能在于通也。所治为头痛、癫疾、风痉、龈肿、善惊及诸头脑之疾,而以通法为主,故名“天冲”。

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

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处。

正坐或侧卧位。从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量2横指(拇指)处,按压有酸痛感,即为本穴。

①头痛;②耳鸣、耳聋;③瘿气;④癫痫,惊恐。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4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间接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甲状腺肿大等。配天突、水突主治瘿气。

浮白本穴治足不能行及耳聋、胸满,齿痛、瘿肿、喉痹、咳嗽、吐痰沫等症。病者宛如醉人状态,喻病人如曾浮大白者,本穴可以治之,因名为“浮白”。

按:“浮白”典故,出于战国之初。魏文侯与诸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行觞政(酒令也)曰:‘饮不□者,浮以大白”。后人以‘浮大白”为罚大杯酒。浮者,满而溢也。今取为穴名,意谓病者如有醉态,似曾浮大白者,取此穴以治此病,故简称本穴为“浮白”。以简简二字,表出穴位功能,病人证状。又揣中医理论以针灸最奥,在《内经》成书以前,已有“黔首共余食,之成,殊为可惜,见《宝命全形篇》。

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1/3与上1/3交点处。

正坐或侧卧位。从耳根上缘向后入发际量1横指,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本穴。

①头痛;②耳鸣,耳聋;③瘿气,瘰疬。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4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间接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等。配风池、太阳、百会主治头痛。

窍阴头为诸阳之会,何本穴名为“窍阴”?盖以五藏属阴,而开窍于头也。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而通于咽,肺开窍于鼻而通于喉。本穴治耳鸣、目胀、舌强出血、口苦、喉痹、咳逆等症。针之以通藏阴之窍,名以“窍阴”,实即阴窍。不曰阴窍,而曰“窍阴”者,盖隐之也。

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1/3与下1/3交点处。

正坐或侧卧位。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先取浮白穴(参见“浮白”),从浮白穴向后下量1横指,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本穴。

①头痛、眩晕;②耳鸣,耳聋;③瘿气。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4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间接灸时间:3-5壮。

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甲状腺肿大等。配听宫、听会、翳风主治耳鸣、耳聋。

完骨完者,全而整也。又事功完成,守备完固皆是也。在人身、头骨为脑之宫城,最宜高坚完固。穴在耳后高骨后缘。相人书称此处为寿台骨,其处高坚,仅次于强间,当头侧外卫之要冲,最须坚固,故名之“完骨”。治口喎面肿、头项摇、牙车急、齿龋、目眩及癫疾,头风等症。

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正坐或侧卧位。在耳后高骨(乳突)后下方可触及一凹陷,用力按压,有明显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①头痛,颊肿,喉痹,齿痛,口眼歪斜等头面五官疾病;②颈项强痛;③癫痫;④疟疾。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4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间接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腮腺炎、扁桃体炎、失眠等。配太阳、率谷、风池主治头痛。

本神本穴在前额发际,内应于脑。与神庭,临泣相平,故善治有关神识诸病。如惊痫、癫风、神不归本等症,故名“本神”。又本穴为本经与阳维之会,亦神之本也。

《皇极经世》:“天之神,栖于日,人之神,栖于目。”足太阳起于目内眦,足少阳起于目外眦,足阳明之承泣在目下,足少阳之阳白在目上,手少阳之上关在目外,手太阳由目锐眦入耳中,由目内眦斜络颧,手阳明止于迎香,接近四白、承泣。是手足三阳经气,俱会于目也。又目之精气为神为光,亦神之本也。

本穴傍近之穴,为临泣、目窗、正营、承光,均治目病及惊痫,诸有关神明之症,本穴统能治之。本穴有似诸神穴之本,名之“本神”,是所宜也。

_《黄庭经》:“何为死作令神泣”。注.“房中不慎,伤精失明,故神泣也。”泣为哭。神而哭泣,义近于玄。余意“死作”之“作”字、应读平声,音作,字义滥行不节也。“泣”、古与“涩”通。涩,滞而不灵也。“泣”,宜读“涩”。原神本灵,肾损则脑伤而不灵,故神涩也,而健忘,失眠、目昏,诸证生矣。本穴能治之。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交点处。

正坐或侧卧位。从外眼角直上入发际量半横指,按压有酸痛感处,即为本穴。

①头痛,眩晕;②癫痫,小儿惊风,中风;③不寐。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3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间接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神经衰弱、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等。配神庭、印堂主治不寐;配颅息、内关主治胸胁痛。

阳白穴在前额发眉之间,直瞳子。其处平白,与足阳明之四白义同。本穴为本经与阳维之会。按“白”字之义,明显也。亦关于目,故治目疾多效,与足阳明之四白相对照。本穴在目上,故名“阳白”。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第1步:正坐或仰卧位,眼向前平视;第2步:自瞳孔直上,眉毛上量1横指(大拇指指间关节部位的横径为1寸)处,即为本穴。

目赤肿痛、眼睑下垂、口眼歪斜、头痛等头目疾患。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现代常用于治疗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面神经麻痹等。配颧髎、颊车、合谷主治面瘫;配睛明、太阳主治目赤肿痛。

头临泣泣、哭无声也。人当哭泣之先,必先鼻腔连额痠楚,然后泪下。本穴在前额发际,正当上液之道,痠楚临此,而涕泪俱下,故名“临泣”。以治目疾、多泪,生翳诸病颇效。本穴为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取之使阳神振奋也,故称此诸穴处为上液之道。

《内经》云:“液者,所以灌精濡空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当在临泣穴位痠楚时,正上液之道将开也。及其泪下,是上液之道已开也。

足少阳、太阳与阳维脉交会穴

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第1步:正坐或仰卧位,眼向前平视;第2步:自瞳孔直上,入前发际量半横指(大拇指指间关节部位的横径为1寸)处,即为本穴。

①头痛,目痛、目翳、鼻渊等头面五官病证;②癫痫,小儿惊痫。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4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角膜白斑、鼻炎等。配百会、印堂、头维主治头痛;配阳白、太阳主治目痛。

目窗人当回忆往事时,多目睛上视,凝神注脑,则旧景历历如见。而本穴四周之穴,为承光、本神、临泣、正营诸穴,命名取意,皆在于目。而本穴处四者中间,更为目力精华上达会粹之处.本穴治目赤、青盲、白膜履瞳子诸症,犹开窗通明也。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正坐或仰卧位。自眉中(正对瞳孔)直上入发际量2横指(食、中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等头目病证;②癫痫。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3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结膜炎、青光眼等。配睛明、童子髎、大陵主治目赤肿痛。

正营《内经》:“营主血,目得血则明”。又室之向明者为正室。天子之离宫别馆为营室。人之神智在脑,脑为一身之主宰,犹人世之君主也。本穴有关治脑,犹天子之营室也,故名“正营”。其所治症,为头项偏痛、目不明等症。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正坐或仰卧位。自头临泣(参见“头临泣”)向上量2横指(拇指1横指为1寸),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①头痛,眩晕;②齿痛。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3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牙痛等。配颊车、下关、合谷主治牙关不利、牙痛。

承灵本经经气承目窗、正营而来。与通天、百会傍近。凡此诸穴俱关神识,故名“承灵”。误针伤脑,令人记力消退,而脑不灵敏,故在禁针之列。

承,继也,迎也,又佐也。顶为元神所在。本穴能益神识而佐之,亦承于灵也。人之灵在肺,故以本穴治脑风、喘息、鼻衄、鼻窒诸病,以复其灵运之能。但须浅取为宜,守禁针之戒也。按之,掐之较佳。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正坐或仰卧位,眼向前平视。自眉中(正对瞳孔)直上入前发际量4横指(约3寸)后,再向上量1横指(约1寸),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①头目痛,眩晕;②鼻渊,鼻衄。

隔物灸仪:时间:20-3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炎等。配迎香、印堂主治鼻渊。

脑空俗云:胃常空,则病少。脑常空,则智多。吾人运用脑力,必先消除杂念,使脑海澄清,意念乃得专一。本穴内应大小脑之夹间,即脑之空隙处也。脑宜常空,故名“脑空”。治头重、颈项强、目瞑、癫风、心悸、头风等症。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穴。

正坐或府伏位。从头正中线沿枕外隆凸(枕后最高骨)上缘向外量2横指(拇指),稍外方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本穴。

①头痛,眩晕;②颈项强痛;③癫痫,惊悸;④耳鸣,鼻炎,鼻出血。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3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现代常用于治疗癔病、癫痫、颈项部软组织疾患等。配脑户、风池、昆仑主治后头痛。

风池穴在脑后,与风府相平。为风邪入脑之冲。池,喻水之汇贮也。此为风之所汇,故曰“风池”。多用泻法,治症颇多,如寒热病、汗不出、偏正头风、目眦赤痛、目昏耳塞、痎疟,凡属外风内火头项诸痛,俱可取之。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第1步:正坐或俯卧位;第2步: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有两凹陷;第3步:此凹陷大致与耳垂齐平,用力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耳鸣等头面五官病证;②中风、不寐、癫痫等神志病证;③颈项强痛;④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癫痫、感冒、视神经萎缩、鼻炎、颈椎病等。配大椎、后溪主治颈项强痛;配睛明、太阳、太冲主治目赤肿痛;配上天柱(天柱穴上5分)、足三里、三阴交对突眼症有一定疗效;艾灸风池穴对神经萎缩患者疗效较好。

肩井穴在肩上凹处,故名“肩井”。古有井田之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即四通八达也。古者日中为市,交易者汇集于井,故后人称通衢为市井。本经通过肩部与诸阳经交会,其所治症,极为复杂,有如各病之市集,故名“肩井”。所治以风症居多,如中风、痰喘、头痛、臂痛、劳伤、气逆、产后等等之涉及于风者,均可酌用。以风为阳邪,症从其性也。《针灸大成》谓:“若针深闷倒,急补足三里”。

手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交会穴

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第1步:坐位,低头;第2步:确定后正中线:即在背部中央所作的垂直线;第3步:在后正中线上,可见颈背部交界处椎骨上有一高突;第4步:这一高突能随颈部左右摆动而转动即是第7颈椎棘突,该棘突下有一凹陷即为大椎穴;第5步:大椎与肩部最高点连线中点,前对乳中即为本穴。

①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颈项强痛等肩颈上肢部病证;②瘰疬;③乳痈、乳汁不下;④难产,胞衣不下。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分钟。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肩颈部软组织疾患、乳腺炎等。配肩髃、天宗主治肩背痹痛;配乳根、少泽主治乳汁不足、乳痈。②《马氏温灸法》:配灸足三里能使腹中逆气下行并使大便通畅。

渊液本经起于头侧,注于风池。下肩井,行于腋下,由身侧下行。本穴与天泉、极泉、天溪等穴傍近。其意则渊,其位则腋。犹腋下渊泉,故名“渊腋”,又名“泉腋”。其穴虽浅,所关则深。所治为胸胁满闷,四肢无力。但宜浅刺,而不宜灸,以其近于心肺也。

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侧卧举臂。沿腋中线直下推至乳头所在肋间隙(即第4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①胸满,肋痛;②上肢痹痛。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3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等。配章门、膻中主治胸满、胁痛。

辙筋穴在肋骨间。《针灸大成》谓“横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平直两乳(平字应是垂字之误)”。肋骨并列顺排,有如辙迹,故名“辙筋”。《针灸大成》谓本穴为胆之募,故又名“胆募”。主治胸中暴满,不得卧,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宿汁,吞酸。此穴位置,诸书颇不一致。余意蔽骨本在中行,既云横直七寸五分,是本穴横平之线定矣。又云平直两乳,则与横直蔽骨之说不符。故余疑平直两乳,应是“垂直两乳”之误。若作垂直两乳观之,则垂直之线,是本穴纵线,纵横交点,正在七八肋骨之间。本穴在第八肋骨上缘内侧端。日月穴在第八肋骨下缘外侧端。两穴相对只隔一条肋骨。余又常考凡属募穴均在脏器之表,与本脏器内外相对。如肺之中府,肾之京门,肝之期门、脾之章门、心之巨阙,虽不直对,亦相距不远。若指辙筋在乳旁(横膈以上),则与胆募之说,远不相及矣。又凡两穴挨近,则治症略同。辙筋、日月两穴所治之症,所差无几,故余认为辙筋、日月应挨近,未知广大高明以为如何?

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正坐举臂。从渊腋穴向前下量1横指,与乳头相平处,即为本穴。

①胸满,肋痛;②上肢痹痛;③呕吐,吞酸。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3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等。配阳陵泉、支沟主治胸胁疼痛。

日月《道藏》云:“日月者,左右目也”。本穴善治目疾,因名“日月”,又名“神光”。神之光,日与月也。又以本穴挨近期门。按针灸家经验,本穴能佐期门,调月信,更知日月之义。不仅取意目之光明,且寓意朝夕朔望之期也。日月之意颇大,用途亦广,要推其理,而扩用之耳。

胆之募穴,足少阳、足太阴经交会穴

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第1步:正坐或仰卧位;第2步:自乳头垂直向下推3个肋间隙(乳头平第四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①呕吐,吞酸,呃逆,黄疸、胁肋疼痛等肝胆病证;②胃脘痛。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肝炎、肋间神经痛等。配大椎、至阳、肝俞、阴陵泉主治黄疸;配丘墟、阳陵泉、支沟主治胁肋疼痛。

京门穴在第十二肋骨前端,第十一肋骨下缘。俗称□窝,以其踡卧成凹也。其处,四周隆起。凡四起之处为京。因名“京门”。其所治症,为大小肠、胆、肾、肩、背、腰、髀诸处之疾,得通而愈也。又本穴为肾之募穴。故治水道为尤效。

肾之募穴

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第1步:侧坐或侧卧位;第2步:沿胁向腰部触摸,至第12肋游离端,其下方即为本穴。

①小便不利,水肿;②腰胁痛;③肠鸣,泄泻,腹胀,呕吐。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5-9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高血压、带状疱疹等。配肾俞、三阴交主治肾虚腰痛;配天枢、中脘、支沟主治腹胀。

带脉本穴为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会穴。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在人身匝腰一周,如束带然。故名为“带脉”。治腰腹缓纵,溶溶如坐水中,或妇人小腹痛,里急后重,经带、瘈瘲等症。

足少阳、带脉交会穴

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第1步:坐位,双臂外展或仰卧位,双臂上举;第2步:确定腋中线:从腋窝中点向下所作的垂线为腋中线;第3步:过脐中作一水平线;第4步:腋中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即为本穴;

①月经不调,带下,经闭、小腹痛等妇科病证;②腰胁痛,下肢无力;③膀胱炎,睾丸炎。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5-7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带状疱疹等。配白环俞、阴陵泉、三阴交主治带下病。

五枢枢为致动之机,本穴当人身长度之折中。人当扭转身躯,或跪拜五体投地时,本穴正当腰部转折之处。又五者数之中,名“五枢”即中枢之意也。本穴为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会穴,故治寒疝、卵缩、小腹痛、里急、瘈瘲、女子带下,以其涉及带脉也。

足少阳、带脉交会穴

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第1步:仰卧位;第2步:确定耻骨联合:沿下腹部前正中线垂直向下推,可触及一骨头,此骨头即为耻骨联合;第3步:将脐中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连线平分为5等分;第4步:从该连线的上3/5与下2/5交点处作一水平线;第5步:在骨盆的前上方可摸到一骨突起(即髂前上棘),该骨突起的前方和此线相交处,即为本穴。

①带下、月经不调、阴挺、小腹痛等妇科病证;②疝痛,睾丸炎;③腰痛,便秘。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等。配太冲、曲泉主治少腹痛、疝气。

维道本穴为足少阳与带脉之会,带脉在人身有束缚之用。维者,系也,束也。诗云:“絷之维之”。道,通达之意,故名“维道”。本穴治症为水肿、三焦不调、不嗜食、呕逆等症。

按带脉、五枢、维道三穴,俱为足少阳与带脉之会穴,带脉在人体如约束诸经之带。五枢穴在约束之下,其灵动之力。本穴则参与维系,且具输达之力。三穴虽各分工,而有互助之用。

足少阳、带脉交会穴

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穴前下0.5寸。

侧卧位。从五枢穴(参见“五枢”)向前下方量拇指半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①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腹痛等妇科病证;②腰胯痛。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宫脱垂、慢性阑尾炎等。配脾俞、阴陵泉、关元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居髎居,端坐也。穴在章门穴下四寸处。人当端坐时,则此穴位置凹隙□下,以其居则成髎,故名“居髎”。治腰痛引腹,胸背挛急等症,循少阳之经也。此谓循经取治。

足少阳、阳蹻脉交会穴

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侧卧位。拇指按于髂后上棘,中指按于股骨大转子(在髋骨的中下方,可摸到一圆而大的骨突起,手按于上面,下肢屈伸时明显触摸其活动),示指自然张开置于两指之间,示指所致凹陷处,即为本穴。

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腰腿病证;②疝气。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5-7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髋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肾俞、环跳、委中主治腰腿痛;配大敦、中极主治疝气。

环跳穴在肠骨窝中,股骨嵌接之处,侧卧取之;膝微屈,腿微抬,此穴乃现。每见人当跳跃时,必先蹲身屈其胯膝,则本穴形成半环形之凹隙,因名“环跳”。治半身不遂、腰胯痛、偏风、脚气等症。为用在于通利。

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第1步:侧卧屈股;第2步:以拇指关节横纹按在股骨大转子头上;第3步:拇指指向脊柱,拇指尖所指的凹陷处,即为本穴。

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腰腿病证。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5-7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骶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殷门、阳陵泉、委中、昆仑主治下肢痹痛;配风池、曲池主治风疹。

风市本穴为治诸风之要穴。如偏枯麻醉,湿痹,中风不语等症均可取此。犹治疗诸风之市集也,因名“风市”。但限于外侵之风。若以治内生之风,须兼取解热之穴。用针同于用药。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

第1步:直立,两手自然下垂;第2步:掌心贴于大腿,中指尖到达的地方,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①下肢痿痹;②遍身瘙痒,脚气;③头痛,眩晕,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后遗症。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荨麻疹等。配阳陵泉、悬钟主治下肢痿痹;配风池、曲池、血海主治风疹。

中渎渎、巨川也。木经自瞳子髎起始。分支于头,屈折于肋,至环跳而下,足三阳经并列顺行,如川渎之就下者,故喻之为“渎”。本经在太阳、阳明两及之间,因名“中读”。治筋痹不仁及寒气客于肉腠之间,痛攻上下者,使之顺行通利而愈也。

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直立或坐位。从风市(参见“风市”)直下量2横指(拇指)处,在两筋之间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下肢痿痹,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等。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主治下肢痿痹。

阳关本穴当膝关节外侧,因名“阳关”。示意阳侧之膝关也。治风痹膝痛不可屈伸,取此以通关节也。

在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第1步:坐位,屈膝成90度;第2步:在膝盖外侧可摸到一突起之高骨,即股骨外上髁;第3步:在该髁上方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本穴。

①膝髌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②脚气。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病变、下肢瘫痪等。配膝眼、阳陵泉主治膝痛。

阳陵泉穴在膝下外侧,腓骨上端,踝突下,孔穴甚深,可透阴之陵泉。本穴即《内经》所谓“阳之陵泉”也。因简称“阳陵泉”。

《素问◎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府”。故后人以本穴为治筋病之会穴。凡治筋病,先取本穴,后取他穴。本穴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脚气、筋挛。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坐位,屈膝成90度,膝关节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有一凹陷,为取穴部位。第1步:坐位,屈膝成90度;第2步:在小腿部,膝关节外下方,可见一明显凸起(腓骨小头);第3步:在该凸起前方可触及一凹陷,即为本穴。

①黄疸、口苦、呃逆、呕吐、胁肋疼痛等肝胆病证;②下肢痿痹、膝髌肿痛等下肢、膝关节疾患;③肩痛;④高血压。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5-7壮。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肝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关节病变、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小儿舞蹈病等。配支沟主治胁肋痛;配日月主治胆囊炎;配环跳、委中、悬钟等主治下肢痿痹。据报道艾灸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胆总管规律性收缩,能促进胆汁分泌,对奥狄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②《马氏温灸法》:感冒,高血压。

阳交本穴为本经与阳维之会,又本穴挨近足太阳、阳明。故《针灸大成》谓本穴:“斜属三阳分肉之间,为阳维之郄”。犹足三阳与阳维脉四经之交会也,故名“阳交”。本穴与外丘、丰隆、飞扬,俱在外踝上七寸许。本穴治症为寒热痹、瘖、噤、惊、痫、瘈瘲等症,及膝足处病,与丰隆、飞扬多有相同。因思本穴近旁,或有微细支络,为三阳经脉相互构通者。

阳维脉之郄穴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坐位或仰卧位。从外踝尖与腘横纹头连线中点,向下量1横指,当腓骨后缘处为取穴部位。

①下肢痿痹;②胸胁胀痛;③癫狂。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5-7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腓神经麻痹、肋间神经痛、精神病等。配太冲主治胸胁痛。

外丘穴在下肢外侧,人当努力时肌肉隆起之处,与足阳明之丰隆穴,同在一条肉棱,故与“丰隆”穴之丰满坟起,名义略同,故名“外丘”。

本穴治头项痛、胸胁满,循其经也。兼治痿痹者,取局部也。灸狾犬毒者,增强胆府功能也。须灸则灸,须针则针,效能之妙,有不可思议者。

郄穴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穴。

坐位或仰卧位。从外踝尖与腘横纹头连线中点,向下量1横指,当腓骨前缘处为取穴部位。

①下肢痿痹;②胸胁胀痛;③癫狂;④颈项强痛。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腓神经麻痹、颈椎病、肋间神经痛等。配风池、后溪主治颈项强痛。

光明本穴功在于目,能治目痛、夜盲,故名“光明”。目者人神之汇也《道藏》:“左目神,字英明,右目神,字玄光。”合二目之神,则名之为“光明”。光明为本经之络穴,与足厥阴之蠡沟相应。光明喻珠光之放,蠡沟犹蚌壳之收。两穴相契,母子攸关。故肝胆二经,俱关于目也。肝开窍于目,本经起于瞳子髎,又接近足之阳明,阳明为两阳合明之经,故本穴治目赤、目□。又以其位置在腿,故兼治胫胻足膝之疾,兼能通郁解热,综此诸意,穴称光明,有余义矣。

络穴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第1步:坐位或仰卧位;第2步:取外踝尖到腘横纹头的中点(外踝尖到过横纹头的距离为16寸);第3步:从此中点往下量4横指(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也称一夫法),在小腿外侧骨头(腓骨)前缘处,即为本穴。

①目痛、夜盲、目视不明等目疾;②下肢痿痹;③乳房胀痛,乳少。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视神经萎缩、白内障、近视、乳腺炎、产后缺乳等。配睛明、承泣、瞳子髎主治目痛;配太冲对青少年近视有效;配足临泣可回乳。

阳辅腓骨,为胫骨之辅,古称辅骨。本穴傍于辅骨外侧,外为阳,故称“阳辅”。所治多属寒性之阴症,亦扶阳以抑阴也。如全经上下风痹肿痛,俱可取之。

经穴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坐位或仰卧位。从外踝尖与腘横纹头连线分成4等分,由下1/4与上3/4交点,当腓骨前缘稍前方处为取穴部位。

①偏头痛,目外眦痛,腋下痛,胸胁痛;②下肢痿痹;③瘰疬,疟疾。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腓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颈淋巴结结核等。配环跳、阳陵泉主治下肢外侧痛;配风池、太阳主治偏头痛。

悬钟《白虎通◎五行云》云:“钟,动也。”阳气动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养生家称为“黄钟”。本穴位于下肢,而能兼治上焦各症,犹《易经》所谓“乾德之隐,得时飞跃,发挥大用也。”又本经循人体两侧向下垂行,未及于足,有如悬象,故名“悬钟”,又名“绝骨”。绝骨者,在胫膝二骨合并不着,中间隔绝之处,故名。此名之义,较悬钟为显。故后人呼绝骨者多,而唤悬钟者少。本穴治腹胀,胃热、胻膝挛痛、足不收、咳逆,喉痹、颈项强,二便涩、手足不遂等症,循经以为治也。

八会穴之髓会

绝骨(Juégǔ)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第1步:坐位或侧卧位;第2步:从外踝尖直上量4横指(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也称一夫法),小腿外侧骨(腓骨)前缘,即为本穴。

①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胁肋疼痛;②痴呆,中风;③头痛,扁桃体炎,鼻炎,鼻出血。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颈椎病、小儿舞蹈病等。配天柱、后溪主治颈项强痛;配风池主治眩晕、耳鸣;配丰隆主治高脂血症。②《马氏温灸法》:高血压及各种属于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病症。

丘墟踝突如乓,航前跗肉漫凸如墟,穴在二者之间,故名“丘墟”。治目翳、胸满、胁下肿、久虐、振寒腹坚及髀枢、腰,跨,胻、胫,卒病转筋等症,循经以为治也。

足临泣泣,与涩通。义凝滞也,即不爽利也,故名“临泣”。以其在足,故曰“足临泣”,示别于头之临泣也。

凡有凝滞郁塞之感者,此穴可以通之。即本穴功用能通涩也。有患乳疮者,乳汁因之不通,刺本穴而通,须同时抚摩揉按全乳,或用大孩吮□之。针入稍停,捻转提插之,颇效。旧有传说,两足并紧而立,于两足外围划一周圈,洽与面廓相等。在此轮廓中,添画口鼻眉目,则本穴适在所画两目之外眦。又说:人当哭泣相落,适当本穴位处,亦取名临泣之意义也。此等传说近于荒唐,不足为据。不若取“涩”字之义,刺之能通为妥。本穴治症亦多,主要功能在于澈,故治喘满,痹□、乳疮、目肿等症亦效。

原穴

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坐位或仰卧位。取足外踝前缘垂线与下缘水平线的交点,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本穴。

①胸胁胀痛;②下肢麻痹,脚气,外踝肿痛;③疟疾,疝气;④中风偏瘫。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胆囊炎等。配昆仑、申脉主治外踝肿痛;配阳陵泉、期门主治胸胁胀痛。

地五会凡两经相交处之穴,曰会。本穴为足少阳之气,与其他五经之气会合处也。以此之一,会彼之五、足方象地,故称“地五会”。

凡穴名之曰合曰会者,皆与他经之穴会合为用也。如头之百会,腿之合阳,手之合谷,以及臑会,会宗等等,均是也。其所治症,亦多有与他经之穴协合奏效者。如《天罡秘诀》云:“耳内蝉鸣先五会,次针耳门、三里内。”

《内经》曰:“阳气起于足趾之表。”少阳为一阳,由头至足为降。厥阴为一阴,由足至腹为升。阳不降则阴无以升,阳之降,阴之引也,阴之升,阳之促也。六经替然,借少阳厥阴以启之也。

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第4、5跖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坐位或仰卧位,小趾向上翘起。在第4、5跖骨之间可见一凸起肌腱(即小趾伸肌腱),在该肌腱的内侧缘凹陷处,即为本穴。

①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②胁痛,足跗肿痛;③乳痈。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4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结膜炎、神经性耳鸣、乳腺炎等。配睛明、瞳子髎、风池主治目赤肿痛;配乳根、膻中、足三里主治乳痈。

夹溪穴在足小指次指趾歧间夹隙中,故名“夹溪”。治胸满,颔肿、耳聋、目眩、伤寒、热病、汗不出等症,须酌予攻补也。

荥穴

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坐位或仰卧位。在足背第4、5两趾之间连接处的缝纹头,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①头痛,目痛,耳鸣,耳聋,眩晕等头面五官病证;②胸胁胀痛;③足跗肿痛;④热病;⑤腋淋巴结炎,咳血,乳腺炎。

艾条悬灸:5-1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麦粒灸: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结膜炎、神经性耳鸣、中耳炎、高血压、带状疱疹等。配支沟、阳陵泉、主治胸胁胀痛;配听宫、翳风主治耳鸣、耳聋。

足窍阴少阳之气,下至于足,止于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贯爪甲出三毛。其精气过跗上,斜走阴经,隧而通之,以传经气于足厥阴也。本穴之名“足窍阴”者,以其治症与头窍阴穴大致相同也。本穴所治为心烦、喉痹,舌强、目干、目痛、耳聋,咳而汗出、头痛不可动、月信不调、汗不得出,亦多关于阴藏之窍。但头窍阴之治症,多调之于局部。足窍阴之治病,为导引下行,而通散之也。又凡阳经末穴、皆取名阴象。以其下接于阴经也,如足太阳之至阴,足阳明之厉兑,及本经之“窍阴”,同此一义。古人于经穴命名,照及全面,形同经络巨网,非仅一点一线也。

井穴

在足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4趾外侧,由第4趾趾甲外侧缘(即掌背交界线,又称赤白肉际处)与下缘各作一垂线之交点处,即为本穴。

①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病证;②失眠、多梦;③胸胁痛、足跗肿痛;④哮喘,胸膜炎。

艾条悬灸:5-1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麦粒灸: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结膜炎、中耳炎、扁桃体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配翳风、听会、外关主治耳鸣、耳聋;配少商、商阳主治喉痹。

热门推荐文章

《八段锦》1、2式

《八段锦》3、4式

《八段锦》5、6式

《八段锦》7、8式

您觉得练习八段锦对身体有好处,请扫描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nhc.com/wazlyy/99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