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炎症
一、炎症基本概念
1.炎症:
是活机体对各种致炎因子及局部损伤所产生的以血管渗出为中心的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反应。
2.本质:
机体的各种抗损伤反应;任何能够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均可成为炎症的原因;炎症是以局部改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
3.局部表现:
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4.全身反应:
发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白细胞数目增多、实质器官的变性或坏死等
5.基本病理变化是变质、渗出、增生。
(1)白细胞附壁:随着血流停滞、轴流破坏、中性粒细胞受各种物理力的作用,从轴流进入边流,并与内皮细胞黏附,称白细胞附壁。
(2)炎性渗出液:蛋白质含量高,比重,大,混浊,易于凝固。含有较多的炎性细胞成分。
(2)漏出液:一般水肿时,单纯流体静压升高所形成,为非炎症,比重小,澄清、不能自凝。
6.炎性细胞:
炎症时游出的白细胞称为炎性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大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红细胞等。
淋巴细胞在炎症恢复期、病毒性炎症,迟发性变态反应中多见;
嗜酸性粒细胞多见于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炎症。
二、炎症的类型:
1.变质性类:常见于心、肝、肾、脑。
2.渗出性炎:可为:浆液性炎,纤维素炎、卡他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5种类型。
(1)浆液性炎:渗出物为血清(含白蛋白);常见于黏膜、浆膜、皮肤、肺、淋巴结。
(2)卡他性炎:渗出物为黏蛋白;又分为粘液性、浆液性、脓性卡他。发生于黏膜的急性渗出性炎。
(3)纤维素性炎:渗出物为纤维蛋白原;分为①浮膜性炎(易剥离,如:牛纤维素性肠炎);②固膜性炎(不易剥离,如猪瘟后期肠道上的扣状肿、鸡新城疫肠黏膜枣核样溃疡灶);常发于浆膜、黏膜、肺等。
(4)化脓性炎:渗出物为中性粒细胞:表现为脓肿(葡萄球菌引起)、蜂窝织炎(链球菌引起)、积脓、脓性浸润、脓性卡他等。其(脓球: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5)出血性炎:渗出物为红细胞;猪瘟,炭疽的出血性坏死性炎。3.增生性炎:a普通性(非特异性):分为急性(以细胞增生为主)、慢性(称间质性炎,形成非特异肉芽组织)。b特异性(肉芽肿性炎):如:结核结节从结节中心向外的肉芽肿的组成成分依次为:干酪样坏死组织→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
三、炎症的结局
1.痊愈:
(1)完全痊愈:完全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痊愈:即瘢痕性修复、不完全恢复其正常结构和功能。
2.迁延不愈: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最后转为慢性炎症。
3.蔓延扩散:
(1)局部蔓延:经组织间隙和自然通道向周围组织、器官扩散。
(2)淋巴道扩散:经组织间隙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液引流,引起淋巴结炎。
(3)血管扩散: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等。
(获取更多资料请扫一扫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