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年第2期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明显异质性,其相关基因的不同表达组合可提示患者预后并预测治疗效果。通过检测ER、PR、HER2和Ki67的表达可对乳腺癌进行分子分型,有利于判断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近年,全球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死亡率却有所下降。其中乳腺癌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起了重要作用。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及靶向药物赫赛汀治疗有效的前提条件分别是癌组织中ER、PR和HER2的阳性表达[1,2,3,4,5,6,7,8,9,10]。
乳腺癌患者术后,原发灶已被切除,而全身辅助治疗的目的是消灭或抑制未被发现的潜在转移的癌细胞,理论上,这些未被发现的潜在转移癌灶的ER、PR、CerbB-2和Ki67等生物学标志物的表达才真正是指导全身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辅助化疗的依据。然而,这些潜在的转移癌细胞目前尚难以获得,唯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转移淋巴结是可手术取得的。这些转移淋巴结应更能代表全身潜在转移的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国内外已有研究显示:乳腺癌原发灶与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灶、复发转移灶之间ER、PR、HER2和Ki67等生物学标志物的表达存在差异[1,2,3,4,5,6,7,8,9,10]。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已明确提出,对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应施行转移灶生物学标志物的重新检测。因此,对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有必要结合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灶及原发灶的相关生物学指标进行检测评估,以了解同期转移淋巴结的病理类型及分子分型比较原发灶有无改变,尤其是对原发灶受体阴性乳腺癌的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灶,应加行相关生物学标志物检测,以发现受体转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及时加用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甚至由不化疗或不放疗而建议加用化疗或放疗,改善患者的预后,为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1 乳腺癌原发灶与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灶中生物学标志物表达差异的研究现状1.1 原发灶与复发转移灶中生物学标志物的表达存在差异
影响肿瘤疗效的重要因素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异质性,乳腺癌原发灶与复发转移灶中存在ER、PR、HER2和Ki67的表达差异已受到临床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