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L
回顾,展望
作者|李增军邱录贵(中国医院淋巴肿瘤中心)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是西方最常见的成年人白血病类型之一,近20年一直不断出现新进展,从核苷类似物、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到各种新的预后因素的研究,使我们对CLL的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尤其近5年,疗效显著、耐受性良好的新的靶向治疗药物的不断上市,正在为CLL及其他惰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过去的年,CLL有哪些重要的进展?对的诊治又会有哪些指导意义?年末岁首,让我们回顾、盘点、整理、思考、展望,以便更好的认清方向,不断前行。
回顾
1
新药研究方兴未艾,依鲁替尼再领风骚
依鲁替尼(ibrutinib)是BTK抑制剂的代表,也是近年CLL药物治疗方面的主要进展之一,前期发现其用于复发难治及初治CLL均可获得约70%左右的有效率,并对17p-这一高危遗传学类型有效。
该药的长期疗效如何呢?年ASH会议报告的美国多中心治疗CLL的5年随访结果显示,对于初治CLL,依鲁替尼治疗后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均高达92%。
而Resonate-2Ⅲ期研究则报告了该药针对老年(>65岁)初治CLL的结果。与苯丁酸氮芥相比,依鲁替尼治疗后ORR显著提高(86%对35%),2年PFS率也显著改善(89%对34%);在苯丁酸氮芥组无效可转入Ibr组治疗的情况下,Ibr组尚能获得OS方面的优势。
在高危CLL的疗效上,依鲁替尼可以克服11q-和IGHV未突变型的不良预后,但对于复发难治且17p-的患者,中位PFS期较短(16个月),提示这类患者还需要探讨新的治疗措施。
依鲁替尼与其他药物联合也有新的研究,如德国CLL研究组(GCLLSG)应用BIG(包括苯达莫司汀、依鲁替尼、GA)方案治疗高危CLL患者,获得了%的治疗反应率,临床完全缓解(CR)+骨髓缓解(CRi)也达到48.3%,且47%获得外周血微小残留病变(MRD)阴性,显示了该方案的突出疗效,为我们以后治疗提供了参考标杆。
其实除外依鲁替尼,还有其他几种BTK抑制剂在研究开发中,其中我国的新药BGI-也取得了优异的效果,单药治疗复发难治CLL获得了90%的反应率,且耐受性良好,值得期待。
除了BTK抑制剂,另一类新药是以venetoclax为代表的bcl-2抑制剂,其在CLL治疗上也崭露头角,并对依鲁替尼耐药或17p-的高危CLL有效,极可能成为该类患者的治疗选择。
另外,炙手可热的CD19-CART细胞治疗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在CLL治疗上近期也小有斩获。对于包括依鲁替尼耐药、17p-等多种高危因素的CLL患者,有报道可获得高达76%的反应率。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与其他免疫调节剂的联合,疗效极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高,值得进一步探讨。
2
标准治疗上FCR坚守标准,维持治疗中来那度胺凸显价值
FCR(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作为年轻体能状态好的CLL患者的标准治疗,曾经受到BR(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的挑战,但德国CLL10试验已经证实,FCR有更高的CR率(39.7%对30.8%,P=0.)和更好的中位PFS。在中位随访近5年后结果依然,FCR的中位PFS期仍有显著优势(57.6个月对42.3个月;P<0.),并且这一优势在65岁以上和以下患者中同样存在,也因此捍卫了自己的地位。然而,研究两组间的OS没有显著差异,甚至在>65岁的患者中,BR组OS稍长。这对于我们未来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CLL维持治疗一直没有明确有效的措施,近期GA的应用取得一定阳性结果。但其需要静脉输注,不太方便。近期先后有两项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显示,对于复发经二线治疗后的CLL或一线治疗后MRD阳性(≥10-2或介于10-4~10-2之间并伴有17p-或P53突变或IGHV未突变型)的CLL,应用来那度胺维持治疗可显著延长PFS期,这也提示,至少对于这部分CLL患者,有应用来那度胺维持的必要,下一步则需要研究对于没有高危因素的CLL患者,一线维持治疗是否仍可获益。当然,由于其骨髓抑制的副作用,来那度胺的用量一般不超过10mg,另外长远看,其维持治疗中的地位可能会受到依鲁替尼的挑战。
3
我国CLL具有与西方不同的遗传学和临床特点
我国CLL发病率较低。近期我们总结分析了本中心具有完整随访的余例CLL的资料,发现我国CLL的发病年龄偏低(中位58岁),就诊偏晚,细胞遗传学特点,特别是IGHV突变状态和基因片段使用频率以及基因突变谱系与西方CLL有明显的不同,也分析总结了我国CLL的预后因素和治疗结果。
相关结果已经并将继续在国内外发表。在这方面李建勇教授领衔的团队也已有不少报道。我们共同牵头制定的CLL诊治指南(版)也将继续推广,以提高我国CLL的规范诊断和治疗水平。
展望
对年的主要展望包括:通过更深入的CLL生物学研究,重点是在NGS基础上对遗传学与克隆演变,以及对肿瘤微环境特别是免疫微环境的研究,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理解;应用现代综合血液病理诊断模式,对CLL进行精确诊断和预后分层;基于准确预后分层的精准治疗,重点在于不同作用机制的靶向药物的优化组合,免疫治疗的探索和突破,传统化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优化应用。
赞赏
长按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