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急性淋巴结炎治疗专科医院 >> 急性淋巴结炎治疗 >> 震区防病热门问答救灾防病常识解答

震区防病热门问答救灾防病常识解答

 

救灾防病常识解答1.灾害期间有哪些常见疾病?

灾区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鼠媒传染病:钩端曼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灾害期间还常见皮肤病: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意外伤害: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2.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产生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的情况下,灾民聚居的地方环境卫生常常较差,这里人口密集,如果水源污染,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资(包括牲口尸体)得不到恰当处理,蚊蝇便会繁殖,加上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就会得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肠炎、伤寒、副伤寒、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为预防这些肠道传染病,要及时发现、诊断、医治和隔离病人,搞好环境卫生,常常打扫,建立并管好厕所,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和垃圾定时清算(掩埋或燃烧),消灭蚊蝇繁殖场所,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最好加入漂白处理。淹死、病死的禽畜不能食用,应掩埋或燃烧,饭前便后要洗手,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用水,不喝生水,食品尽可能煮熟再吃,不吃不干净和变质的食品。

3.怎样预防和医治肠炎、痢疾?

肠炎和病症是常见的疾病。产生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以后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这些疾病更加常见。肠炎的缘由很多,包括腹部受凉,饮食不法,对食品过敏,吃了腐败变质的食品或受细菌、病毒感染等等。得了肠炎后大便稀而不成形,次数增加,每天2三次至二十屡次,肚子痛,呕吐,吃不下饭,有的病人还发热。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发的肠道炎症,是由污染了病菌的饮料和食品传播的,苍蝇也能传播痢疾。痢疾的症状是腹痛、腹泻(大便数量不多,常带有脓血和黏液),每天几次到10屡次,里急后重(大便后仍有未解完的感觉)。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儿童,可以表现为发高烧、昏迷、抽风,却没有腹泻,病情凶险。患了肠炎、痢疾,病人应当休息、隔离,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复方新诺明、多粘菌素、庆大霉素、氟哌酸和吡哌酸等)。肠炎和痢疾的预防见“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4.怎样预防和医治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吃了被污染的或含毒素的食品后产生的一组急性疾病。由细菌、有毒动植物的自然毒物、真菌毒素、有毒化学物质而至。不包括肠道赊病、寄生虫病等。所食的“有毒食品”,外观可无异常,吃进的数量亦正常。细菌性食物中毒常常是突然爆发,潜伏期短,可造成全部工厂停产;非细菌性食物中毒虽多零散病发,但有的死亡率甚高。因此食物中毒是很重要的一类疾病,应加强预防工作。

食物中毒的特点是多数潜伏期较短,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有多人病发;所有病人有类似的症状,并有胃肠炎症状;病发与某种食品有关,病人均吃过同一种食品,停止食用这类食品,病发即停止;人与人之间不直接沾染,没吃过同种食品的人,即便同屋居住,同餐桌进食也不病发。

食物中毒的种类很多,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①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死的家禽家畜,其内脏和肌肉有大量细菌繁殖;食品制作人员得了皮肤病,其脓性分泌物污染了食品;饮具、食具和水源被细菌污染;凉拌食品、熟食品被污染而变质;腐烂的鱼肉、蔬菜,变质的罐头,馊饭馊菜;不干净的牛奶,变质的鸡蛋;储存不当的风干肉或咸肉被污染或发霉;豆腐、豆豉或臭豆腐在制作进程中被污染;发酵的米面被污染等。这些因素都可以造成细菌性食物中毒。

②霉变食物中毒。霉变的食品含有大量毒素,高温都难以除去,易引发中毒。小麦、大米、花生、玉米、棉子、稻谷受潮后发霉,其中玉米、花生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量最多。受禾谷镰刀菌寄生的小麦,其毒素为神经毒。

③植物性食物中毒。可由毒蘑菇、发芽的土豆、蓖麻籽油、加工不当的粗棉油、鲜黄花菜、未腋透的咸菜等引发。

④动物性食物中毒。如河豚鱼、鱼胆、猪、牛、羊的甲状腺等引发的食物中毒。

⑤化学性食物中毒。因管理不善造成化学污染而引发的食物中毒,如农药污染造成的食物中毒。

预防食物中毒,1是不要吃病死和死因不明的畜、禽及水产品或有怪味的食品;2是食品要烧熟煮透;3是饭后感觉身体不适时,应及时找医生诊治。

5.怎样预防和医治“红眼病”?

“红眼病”是急性结膜炎的俗称,是常见的疾病。一部分红眼病是过敏性的,而大部分是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结膜造成的。感染性的红眼病有传染性,病人的手、毛巾、手帕、脸盆和病人用过的洗脸水、衣服、被褥上都会含有病原体,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健康人的眼睛(包括病人自己的健眼),便把红眼病传播开来。常常病人的两眼都患上红眼病。在自然灾害期间,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如果再不注意个人卫生,红眼病就更容易蔓延。红眼病的症状是眼睛发红,发热,发痒,疼痛,怕光,流泪;分泌物(眼屎)多,凌晨起床时分泌物可将上下眼睑粘住,但视力不受影响;有的病人还会感到头痛。首先把眼部清洗干净,可以用消毒(如煮开过的)棉花或干净的毛巾、手帕蘸加少许食盐的温开水洗眼,把眼里的分泌物擦去;然后往眼里滴入眼药,如氯霉素滴眼剂、新霉素滴眼剂、利福平滴眼剂、庆大霉素滴眼剂、磺胺醋酰钠滴眼剂等,用法是每眼1~2滴,每2小时一次或一日4~6次。晚上可涂用眼膏(如金霉素眼膏、红霉素眼膏),或每天涂用两次。夜间涂眼膏既可控制感染,又可避免眼屎粘住眼皮。切记不要用眼罩、纱布等遮住患眼,因为患眼被遮盖以后,局部湿度和温度增高,病原体得以大量繁殖。医务人员检查、医治病人后都要把手洗净或用酒精棉球擦手,以避免把疾病传给他人。

为预防红眼病,应当把病人隔离,病人不要去公共场所。平时人人都应注意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各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如果不能不与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以肥皂将脸盆洗净。

6.怎样预防和医治擦烂?

在抗洪救灾的地方,尤其是南方高温湿润的抗洪前线,擦烂是常见的皮肤病。这是发生于常常磨擦、汗液积聚的皮肤皱折处,如颈部、腋部、臀部、大腿根部(腹股沟)和女性乳房下的表浅的急性物理性炎症。身体肥胖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类疾病。

擦烂主要表现为皮肤皱折部位的红斑,界限清楚,表面湿润,时间长就构成糜烂面,有瘙痒和疼痛的感觉。如果合并感染,便会有分泌物。

为预防擦烂,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随身用毛巾等擦汗。可以在皮肤皱折部位扑些痱子粉。如果擦烂已出现,要使患部保持干燥,扑些无刺激性的粉剂,如痱子粉。也可在皱折处垫以纱布或柔软干净的布类,使两侧的皮肤分开。合并感染者应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制剂或抗真菌药物。

7.怎样预防和医治“烂脚丫”?

抗洪救灾时,下肢长时间浸泡在污泥浊水中,皮肤常常遭到擦伤,破损的伤口长时间淹没在洪水中,趾缝间浸渍发白、肿胀、破溃、糜烂,乃至皮肤剥离,伴随瘙痒,俗称为“烂脚丫”、“洪水脚”或“水泡脚”。感染严重时,还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抵抗力差的人会发展成败血症。防治措施:①下水劳动时,在可能的情况下,每隔1~2小时休息一次。擦于脚,在阳光下曝晒片刻。每次劳动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③脱离洪水浸泡。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如情况许可应暂时不要下水。如劳动的地方水不过膝,要想法穿长统靴。③有足部皮肤病的应少下水,还要避免吸血昆虫叮咬。④外用药物。浅表性皮肤创伤可用炉甘石粉或5%的明矾炉甘石粉涂擦,也可用10%~15%的明矾溶液或3%~5%的食盐溶液、紫药水泡脚。感染严重时,运用抗菌药物。

8.怎样预防和医治“烂裤裆”?

在抗洪救灾时,下身长时间浸泡在污泥浊水中,下腹、股内侧、外生殖器、会阴及臀部等处皮肤会发胀松软,发白起皱,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水疮,重者皮肤剥离、糜烂,乃至溃疡,伴随程度不等的痒、痛感,外阴也可有水肿,俗称为“烂裤裆”,与“烂脚丫”一起在医学上统称为浸渍性皮炎。若继发感染则可红肿、化脓,严重时伴随全身症状:发热、畏寒、乏力、食欲不住,并发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等。医治:①轻者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洗净后扑干燥粉,涂少许灭菌植物油或炉甘石粉。亦可用中药枯矾粉或除湿散外涂。②糜烂时,可用10%~15%的明矾溶液或3%~5%的食盐溶液洗净,再涂龙胆紫或炉甘石粉或40%氧化锌油。亦可用鲜旱莲草、鲜马齿觅捣烂外敷。③有继发感染时,可用l: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再用棉花球吸干,涂以龙胆紫或10%硼酸软膏。感染严重时,运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预防:尽量脱离洪水浸泡。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个人防护。上岸后应立即擦干下身,洗净扑粉,换上干净内裤。若发现下身皮肤有破溃,应暂时不要下水,条件允许应穿防水裤。

9.怎样预防和医治疥疮?

疥疮是由疥螨寄生于人体表皮引发的疾病。其特点是受染皮肤出现丘疹、水疮及隧道,有剧烈瘙痒,搔抓易引发继发感染,如毛囊炎、脓疱疮、疖等,重者可引发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皮疹多发生于指间、腕屈侧、时窝、腋窝前面、女性乳房下面、脐周、阴部及股内侧等处。

接触传染性强,人与人之间直接和间接接触都可沾染。疥螨也可侵染羊、狗、猪、兔、牛、马等动物,与这些动物接触。也可染上疥疮。

医治经常使用5%~10%硫磺软膏(儿童用5%)、l%丙体六六六乳剂(γ—)或霜剂(疥灵霜,因有毒性,不用于婴幼儿、孕妇、哺乳妇女及有癫痫病发作或其他神经疾病的患者)、优力肤霜、25%苯甲酸苄酯乳剂或软膏,涂药前用热水和肥皂洗澡,洗后将药物涂于颈部以下的全身,每天1次,连续3天。用药期间不要洗澡,疗程结束后再洗。γ—、疥灵霜只用1天,24小时后洗澡。洗澡后要更换清洁的衣服、被单。也可将百部草1两泡在1斤白酒中,用浸液遍擦全身,每晚1次,连擦1周。用百部草3两放在15升水里煮开,每晚用此药液洗澡1次,连洗10天,也有一定效果。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发现患者及时医治,患者用过的衣服、被单等应消毒处理。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检查,确诊后及时医治。

10.怎样预防和医治疟疾?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又称“打摆子”,主要由蚊子传播。

初染疟疾者,在潜伏期的后期,常出现精神疲乏、微微发热、四肢和背部酸痛等。接着就出现急性发作,首先感到寒冷,全身发抖,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约经20~30分钟后,突然高热,常达40~41℃,面色潮红,头痛,四肢和全身酸痛;三四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落,患者感到全身轻盈,但很疲乏。这类急性症状产生的间歇时间,与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增殖时间有关,如间日疟和椭圆形疟,每隔一日发作一次。三日疟每隔2日发作一次。恶性疟疾的症状很严重,如说胡话、烦躁不安或昏睡、抽风,多数病人在短期内死亡。发了几场疟疾以后,由于红细胞大量破裂,很快会出现贫血症状。久长不治,除衰弱、消瘦外,脾脏还会肿大(俗称疟母)。一般来说,人体对疟原虫缺少有效的抵抗力,得过疟疾的人虽然可获得某种程度的免疫力,但仍可再次感染,特别儿童、孕妇及非疟疾流行区的人对疟原虫更容易感染,抗洪救灾人员易地作业是疟疾多发人群。

人感染疟原虫始于蚊子叮咬。消灭蚊子栖息场所,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就可以减少感染机会,特别是要注意传播疟疾的蚊子——按蚊多潜藏在阴暗湿润室内、洞穴、杂草、灌木丛。晚上作业,可将身体暴露部份涂上防蚊油(如苯二甲酸二甲酯)。眼药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主要药物为乙胺嘧啶。医治经常使用药物为氯喹和伯氨喹联合用药。

11.怎样预防和医治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发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有下面几种:

①带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飞扬在空气中,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②直接接触带病毒鼠的新鲜排泄物,病毒通过损伤的皮肤侵入体内而感染;③吃了带病毒鼠的排泄物污染的食品和水而感染;④螨类吸了带病毒鼠的血后又吸人血引发感染。不管男女老少都容易被感染,但是青壮年病发的较多。

主要症状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程顺次分为潜伏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一定要在发热期辨认病情,及时得到正确医治,以避免贻误。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主要症状是:起病急,发冷,高热,体温常达39~40℃,最高可达42℃,延续3~7天;患者常极度疲乏,剧烈头疼,腰痛,眼眶痛,称为“3痛”,同时还有全身疼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疼及腹泻;失眠,烦躁不安,说胡话,或昏睡;还可表现为颜面、结膜、颈部及上胸部明显充血、发红,眼球结膜和眼睑水肿,像喝醉酒一样,称“酒醉貌”。病发后2~3天,软腭、眼球结膜等粘膜及腋下、胸部、背部、上肢等部位出现出血点,如出现搔抓样、条痕样,则更典型。严重者可出现大片瘀斑乃至鼻出血、咯血、呕血,也可出现黑色柏油样大便等。

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进入低血压期,病人可出现血压下降,部份病人可产生休克,一般在病发后4~6天。这期间病人可出现四肢发凉、口唇苍白及青紫、脉细弱、出汗多、烦躁、气急等休克症状,出血现象加重。

低血压休克期后期进入少尿期,这时候可出现高血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尿量急剧减少,乃至一天无尿,同时有厌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产生酸中毒及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各期在病情严重时,可因休克、大出血、尿毒症或水电解质紊乱引发死亡。医治措施在流行区如有病人出现高烧和上述的“3痛”、“酒醉貌”及粘膜、皮肤出血偏向时,要立即请医生诊治,并应尽早让病人休息,尽可能避免搬运。患者发高烧时,切忌滥用解热药,以防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该病病情变化快,医治措施复杂,通医院医治。青霉素和我国合成的盐酸甲唑醇医治有效。

预防措施必须充分发动大众,采取以灭鼠、杀虫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①急性期患者传染性大,应隔离至急性症状消失为止。

②接触病人的人应戴口罩,口罩应每天换洗和消毒。如皮肤、粘膜被患者的血、尿或口腔分泌物污染,应立刻用消毒酒精擦拭消毒。被病人血、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和物品也应及时消毒。

③灭鼠。

④制止养猫。猫能将野鼠的出血热病毒传播给人。

⑤灭螨、防螨。(1)一般有螨类活动的泥地,用1%~2%敌敌畏喷洒,也可将40%乐果乳剂或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l%溶液喷洒地面。(2)铺草用1%~2%敌敌畏溶液喷洒,晒干后用;病人用过的铺草要燃烧。(3)保持住屋和附近地面整洁干燥。

⑥加强个人防护,在疫区作业时,应穿着防护衣裤,避免皮肤破损。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

⑦野外住宿时,应选择地势高和干燥的地方,搭“介”字型工棚,周围挖防鼠沟。避免睡地铺。

12.怎样预防和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人和动物,特别是家畜,如猪、马、牛等,家禽如鸡、鸭等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常常在人类流行前2~4周先在猪中广泛传播。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蚊于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家畜后再叮咬人,病毒即侵入人体,使人受感染。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在流行区,由于隐性感染的结果,大多数年长者均有较高的免疫力,病发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特别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病人症状可轻重不一,重症病人的典型病程可分为:

①早期。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l~2天内到达39~40℃,呕吐和头痛比较剧烈。头痛是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还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一般经3~4天后进入极期。

②极期。体温愈来愈高,常在39~40℃以上,突出的表现是脑伤害症状、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脑膜刺激征,严重的可产生呼吸衰竭,引发死亡。此期延续3~7天。

③恢复期。体温多在2~5天内退至正常,神志逐步苏醒,大多于2周左右完全恢复。部份病人恢复较慢,需要1~3个月以上,少数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轻症病人体温一般在38~39℃上下,一周左右恢复,脑部症状轻微,没有后遗症。诊断根据①夏秋季为乙脑流行季节,病人有蚊虫叮咬史。②临床特点是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等。

医治措施当怀疑病人患乙脑时,首‘先应送医院进一步诊断医治。病人应隔离,病室要防蚊、安静、空气流通。病人多发生意识障碍,要做好口腔清洁,避免继发感染。昏迷病人要常翻身,注意皮肤清洁。保证营养及热量补充,适当补液。高热病人必须降温,以物理降温为主,头部必须枕冰袋,躯干用酒精或温水擦洗,药物可服小量阿斯匹林,儿童可用安乃近滴鼻。惊厥或抽搐时,要给氧,给平静药,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痰液。重症乙脑病人可产生死亡,医院医治。

预防措施①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常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②灭蚊与防蚊。③预防接种,按时打预防针。

13.怎样预防和医治鼠疫?

鼠疫是一种病情极其凶险的传染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原来在鼠类和其他野生啮齿动物中流行。跳蚤叮咬病鼠或其他得病动物后又咬人,就可能将病原体——鼠疫杆菌传播给人。肺鼠疫病人的痰里含有大量鼠疫杆菌,可以借飞沫传播,这样便造成人间鼠疫的流行。鼠疫的潜伏期2~7天。病发急,病情凶险,传染性强,如果得不到适当医治病死率极高。如果在自然疫源地内产生自然灾害,由于灾民的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恶化,啮齿动物集中于灾民临时居住区域并大量死亡,致使跳蚤游离侵袭人类,这些都是造成人间鼠疫,乃至鼠疫大流行的因素。

主要症状:鼠疫病发急,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烧、剧烈头痛、呕吐、脸部发红、眼红、皮肤有出血点等。鼠疫可分几个类型。腺鼠疫最常见,特点为腹股沟部、腋下、颈部淋巴结迅速肿大,极度疼痛,坚固,推之不容易移动,晚期可化脓、溃破,未经适当医治者终将转化为败血症或肺鼠疫,多于1周内死亡。肺鼠疫多见于冬季或流行高峰,表现为咳嗽、血痰等肺部炎症体征,有较强的传染性。败血症型最为凶险,表现循环衰竭或休克。这两型病人多于病发后1~3天内死亡。

预防措施:为预防鼠疫,应灭鼠、灭蚤、搞好环境卫生,做好个人防护。灭鼠时,人切忌误服灭鼠药,尤其是儿童。发现疫情后疫区应予封闭,立即上报,进行消毒、灭鼠、灭蚤、检疫等紧急防疫处理。病人应隔离。接触者要检疫9~l2天。疫区人员和来疫区工作的人员都要进行预防接种鼠疫菌苗。医治措施:病发后1天内开始医治疗效很好,医治过晚后果极差。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疗效佳,首选措施为链霉素、四环素联合运用。备用药为磺胺类。要特别注意保护心脏和抗休克、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医治。

14.怎样预防和医治霍乱?

霍乱是一种烈性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霍乱弧菌随病人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水源和食品,人喝了污染的水,吃了污染的食品,1~2天(最快的几小时)后便会得病。苍蝇、蟑螂等也会传播霍乱弧菌。

病发时常常突然腹泻,排出大量米汤样或清水样的大便,每天大便屡次乃至几一次,一般没有明显的腹痛,呕吐产生在腹泻以后,也有不呕吐的。由于从大便中丢失许多水份,病人很快脱水、虚脱,小腿肚子抽筋。发现霍乱后应让病人喝大量淡盐水,最好喝用安全水冲开的口服补液盐,医院医治。如果医治及时,病人可以很快恢复。预防的方法是注意饮食卫生(喝开水,食品要煮熟或洗净),保护水源,管好粪便,饭前便后洗手。

15.怎样预防和医治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经消化道感染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伤寒杆菌排出后,直接或间接地污染食品、水、食具及其他平常生活用品,然后经口传染。苍蝇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伤寒起病缓慢,体温逐步上升到39℃以上时可持续10~14天,称稽留热。伤寒菌产生的毒素可使病人听力消退,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并可昏睡、神志不清、说胡话。伤寒病人的脉搏和其他的发热病人比起来要相对慢些。发热后第6天左右,前胸、上腹可出现少许“玫瑰疹”,但不容易觉察。食欲极度消退,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舌尖及舌边沿很红。常便秘,但也有腹泻的。肝、脾轻度肿大。重症病人可产生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延续发高烧期间,病人突然出现剧烈腹痛,仰卧,不敢动,用手触腹部比平时硬,病人怕震动腹部,这是肠穿孔引发的急性腹膜炎的症状。肠出血的表现是大便呈黑色柏油样,腥臭。出现这些情况都表示病情严重,医院救治。

伤寒病人需住院隔离医治,没有条件时也可在家隔离医治。喹诺酮类为首选药,但用药时应注意药物反应,主要视察白细胞是不是减少,一定要在医生指点下服用。另外复方新诺明、氟卡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哌酸等也能医治伤寒。

伤寒病人的饮食及护理十分重要,病人居住的房间要安静、透风,病人有病灶的肠管肠壁很薄,怕多渣的食品,怕胀气,所以饮食要平淡。病人进食很少,在发热期间要吃流食,可给稀粥、米汤、菜汤、鸡蛋汤、新鲜水果汁等。退烧后也仍要给软食、少渣食品,逐步增加食量和改成普通饮食。

预防措施①初期发现病人,早诊断,早隔离,早医治。②搞好三管一灭,即管水、管粪、管饮食、肖灭苍蝇。③在伤寒流行区要普遍进行伤寒菌苗预防接种。④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

16.怎样预防和医治甲型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发的消化道急性传染病。病人和无症状的甲肝病毒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经粪——口传染,甲肝病毒由病人粪便排出,直接或间接污染手、水、食品和餐具,健康人吃进被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后便可遭到感染。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通常为散发,但在水源和蛤蜊、牡蛎等生食的水产品遭到严重污染时可造成爆发流行。任何人都能被沾染,儿童易感,孕妇与体弱者沾染后病情重。已患过或感染过甲肝的人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主要症状①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近期内出现连续几天以上无其他缘由可解释的乏力、食欲消退、恶心、厌油、腹胀、稀便、肝区疼痛等。儿童常有恶心、呕吐、腹疼、腹泻、精神不振、不想动等,部份病人起病经常有发热,但体温不高。

②急性黄疸型肝炎。除具有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外,同时还伴随小便赤黄、巩膜黄染(即白眼球变黄),部份病人可有大便变灰白、全身皮肤变黄等黄疸症状。

③急性重症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出现高热,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少、频繁呕吐、重度腹胀或有呃逆、打嗝、重度乏力和黄染严重,出现昏迷的先驱症状,如嗜睡、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等。极重病人可产生肝昏迷,抢救不及时或不当极易死亡。

医治措施①轻型病人。甲型肝炎预后良好,病死率低。急性期应公道休息,赐与适当的营养如米面制品和水果、蔬菜,补充多种维生素,除重症型外可给豆制品、鸡蛋、肉类等高蛋白质食品。忌饮酒,少吃油腻食品,少吃糖,避免一切伤害肝的因素(如运用对肝有伤害的药物或做手术、劳累等)。②重症病人。必须在医院抢救,一般病人有条件时都应住院隔离医治。除重症病人外,原则上不需保肝药,但可补充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病人一般都会在几个月内顺利恢复。

预防措施①注意饮食卫生。②注意病人的隔离消毒,病人用过的食具要煮沸20分钟后再洗涤,生活用品用l%漂白粉水擦洗,被单、衣物等如不能用开水煮的要在日光下屡次曝晒。③管理好病人的粪便和排泄物、垃圾等污物。④保护水源。⑤消灭苍蝇,⑥在接触病人后,应注意手和物品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避免把疾病沾染给自己或其他人。⑦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含有大量的甲肝抗体,有较好的预防作用。甲肝灭活疫苗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17.怎样预防和医治脓疱疮?

脓疱疮是一种化脓性皮肤病,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引发皮肤产生红斑、水疮,迅速变成脓疱,疱易破而结成脓痂,并不断向四周扩大。好发于脸部、口周、鼻周及四肢。医学名称脓疱病,俗称脓疱疮、黄水疮。轻症只需局部清洁、去痂,外涂龙胆紫、抗生素软膏。重者可伴随淋巴结炎、发热,应服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中医简易方可用大黄研末,加菜油调搽。还可用鲜马齿克适当,洗净加食盐少量,捣烂外敷。

18.外伤怎样紧急处理?

①对出血伤口迅速止血,如出血似喷射状,则是动脉破损,应在伤口上方即出血点近心端,找到动脉血管(一条或多条),用手指或手掌把血管压住,便可止血。如属四肢受伤亦可在伤口上端用绳布带等捆扎,松紧以出血状态为度,每隔1~2小时松开一次。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可用加压包扎止血。

②包扎伤口:找到并暴露伤口,迅速检查伤情,如有酒精和碘酒棉球应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后,用干净的毛巾、布条等将伤口包扎好。③对骨折肢体应进行临时固定,如没有夹板,可用木棍、树枝等代替。固定要领为:尽可能减少对伤员的搬动、肢体与夹板之间要垫平,夹板长度要超过上下两关节,并固定、绑好,留指尖或趾尖暴露在外。④紧急处理的同时,迅速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如医院。

19.怎样预防虫咬性皮炎?

盛夏季节,洪涝期间,昆虫生长繁殖加速,在抗洪救灾或野外作业时,易发生虫咬性皮炎。夜间应尽可能不常明灯火,以避免招来蚊虫。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晚上睡觉或劳动期间尽可能穿长衣、长裤、长统靴,或在身体暴露部位涂以防护药物。一旦被咬伤,可用2%的冰片、5%的明矾炉甘石粉洗剂,或清凉油、风油精涂擦患处,也可用皮炎平霜医治,还可服用扑尔敏、苯海拉明、息斯敏等抗过敏药物。

20.霉虫咬蜇伤怎么办?

①蜈蚣咬伤。蜈蚣毒液是酸性的,可以用碱性液体来中和。可用稀碱水、肥皂水清洗或浸泡伤口。淡薄的氨水、碳酸氢钠溶液都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也可口服镇痛药。将鲜乳汁或大青叶、薄荷叶等中草药捣烂后,涂伤口上,也可减缓疼痛症状。

②蝎子蜇伤。蝎子毒液也是酸性的,往伤口上涂一些淡薄的碱水或氨水,可使疼痛减轻。冷敷也可防止毒液散布和吸收。严重时可将伤口挑破,使毒血外流,也可用吸引器将毒血吸出,然后用弱碱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洗涤伤口。

③蚂蜂蜇伤。蚂蜂毒液是碱性的,所以、被蚂蜂蜇伤要往伤口上涂些醋,来减缓疼痛症状。

④蜜蜂蜇伤。蜜蜂毒液是酸性的,所以,往伤口上涂碱水、肥皂水、氨水等碱性液体,可减缓疼痛症状。也可将葱头洗净后切一片磨擦蜇伤处,有止痛消肿作用。局部症状严重时可用火罐、吸引器将毒液吸出。也可用鲜马齿觅少量捣烂取汁内服,药渣外敷患处。

⑤蚊子、臭虫、金毛虫(洋拉子)和白岭咬蜇伤。蚊子、臭虫、洋拉子和白岭的毒液都是酸性的,涂些碱水、肥皂水都可减轻痛痒症状。也可涂虫咬水、清凉油等外用药。

21.露宿要注意甚么?

夏季天气酷热,昼长夜短,人们特别喜欢席地而卧。这样不太好,由于:第一,不少小虫(蚂蚁、蚰蜒等),可能会爬到人的耳朵里;第二,地面上的尘土、细菌不但会沾到身上,还容易被吸到肺里,特别是有侧身睡、俯睡(脸向下)、张嘴睡习惯的人,就更是这样;第三,地面经过太阳光的照耀,下面的水份被蒸发上来,人体紧贴地面睡,遭到熏蒸以后容易得病。除此之外,还容易被蝎蜇、蛇咬。

所以,在户外歇晌或露宿,最好铺床或木板,最少也要把地扫干净,浪费席子,四周支上棍子或砖头,枕头垫高些。如虫子爬进耳朵,或被蝎蜇、蛇咬,可按专题介绍的办法处理。

22.怎样进行体外心脏推拿?

将病人仰卧于硬木板上、炕上或放于平地,先用拳头在病人胸部捶击几次,若病人仍无反应即立刻进行心脏推拿(或称按压)。急救者站在或跪在病人一侧,1只手掌根置于胸骨下段、剑突以上,另外一手掌根部堆叠于前一只手的手背上,以冲击动作压迫胸骨,使下陷2~3厘米,然后消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弹起,如此有节奏地每分钟压60~80次。若系小儿可用单手压挤法,即以1只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中部进行按压。对1岁之内的小儿,可用双指(食指及中指)加压法。

体外心脏推拿时,压力不宜太大,否则容易造成肋骨骨折和内脏损伤。有效的心脏推拿标准是:在股动脉触到明显的搏动,皮色转红,已散大的瞳孔变小。









































初期白癜风能治好么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nhc.com/wadzz/9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