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急性淋巴结炎治疗专科医院 >> 急性淋巴结炎治疗 >> 知识干货2016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妇

知识干货2016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妇

 

第一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骨盆的类型   1.女型: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髂骨翼宽而浅,入口横径较前后径稍长,耻骨弓较宽,两侧坐骨棘间径≥10cm。最常见,为女性正常骨盆。   2.扁平型:骨盆入口前后径短而横径长,呈扁椭圆形。耻骨弓宽,骶骨失去正常弯度,变直向后翘或深弧形,故骨盆浅。较常见。   3.类人猿型:骨盆入口呈长椭圆形,骨盆入口、中骨盆和骨盆出口横径均较短,前后径长。坐骨切迹较宽,两侧壁稍内聚,坐骨棘较突出,耻骨弓较窄,骶骨向后倾斜,故骨盆前部较窄而后部较宽。骶骨较直,故较其它型骨盆深。较少见。   4.男型:骨盆入口略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较窄,坐骨切迹窄呈高弓形,骶骨较直而前倾,致出口后矢状径较短。因男型骨盆呈漏斗形,常造成难产。   临床上所见多是混合型骨盆。骨盆是胎儿娩出时必经通道,其大小、形状对分娩有直接影响。   骨盆平面和径线(4)   1.骨盆入口平面   为骨盆腔上口,呈横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上缘。有4条径线。   (1)入口前后径: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正中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cm,其长短与分娩机制关系密切。   (2)入口横径: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正常值平均13cm。   (3)入口斜径:左右各一。左侧骶髂关节至右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正常平均12.75cm。   2.中骨盆平面   为骨盆最小平面,呈前后径长的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有2条径线。   (1)中骨盆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两侧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   (2)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0cm。   3.骨盆出口平面   为骨盆腔下口,由两个不同平面的三角形所组成。坐骨结节间径为两个三角共同的底。前三角平面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耻骨降支;后三角平面顶端为骶尾关节,两侧为骶结节韧带。有4条径线:   (1)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   (2)出口横径:也称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节前端内侧缘之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9cm。   (3)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6cm。   (4)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8.5cm。   若出口横径稍短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15cm时,正常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骨盆与分娩相关的解剖特点(1)   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及骶岬上缘的连线(所谓分界线即髂耻线)为界,将骨盆分为两部分,即假骨盆及真骨盆。假骨盆与产道无直接关系,但假骨盆某些径线的长短关系到真骨盆的大小。因此,测量假骨盆的某些径线可作为了解真骨盆的参考。真骨盆位于骨盆分界线之下,是胎儿娩出通道,故又称骨产道。真骨盆有上、下两口,即骨盆入口与骨盆出口。两口之间为骨盆腔。骨盆腔后壁是骶骨与尾骨,两侧为坐骨、坐骨棘、坐骨切迹及其韧带。前壁为耻骨联合。骨盆腔呈前浅后深形态。坐骨棘位于真骨盆中部,可经肛诊或阴道诊触到。骶骨的前面凹陷形成骶窝,第1骶椎向前凸出形成骶岬,为骨盆内测量的重要据点。耻骨两降支前部相连构成耻骨弓。通常女性骨盆交男性骨盆宽而浅,有利于胎儿娩出。而且妊娠期受激素影响,韧带较松弛,各关节活动性亦稍有增加,有利于分娩时胎儿通过。   骨盆底和会阴(2)   1.骨盆底   骨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所组成,封闭骨盆出口,承托盆腔脏器。骨盆底的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后方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降支、坐骨升支及骨结节。两侧坐骨结节前缘的连线将骨盆底分为前部:称尿生殖三角,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后部:称肛门三角,有肛管通过。骨盆底由外向内分为3层。   (1)外层   即浅层筋膜与肌肉。在外生殖器、会阴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下面,有一层会阴浅筋膜,其深面由3对肌肉及一括约肌组成浅肌肉层。浅层肌包括以下几对:①球海绵体肌;②坐骨海绵体肌;③会阴浅横肌;④肛门外括约肌。   (2)中层   即泌尿生殖膈。由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及一层薄肌肉组成,覆盖于由耻骨弓与两坐骨结节所形成的骨盆出口前部三角形平面上,故亦称三角韧带。其上有尿道与阴道穿过。在两层筋膜间有一对由两侧坐骨结节至中心腱的会阴深横肌及位于尿道周围的尿道括约肌。   (3)内层   即盆膈。为骨盆底最里面最坚韧的一层,由肛提肌及其筋膜所组成,亦为尿道、阴道及直肠贯通。肛提肌由一对三角形肌肉板组成,两侧肌肉互相对称,合成漏斗形。每侧肛提肌由3部分组成:①耻尾肌;②髂骨肌;③坐尾肌。肛提肌有加强盆底托力的作用。其中一部分肌纤维在阴道及直肠周围密切交织,故有加强肛门与阴道括约肌作用。   2.会阴   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及筋膜,也是骨盆底的一部分。   会阴体厚3~4cm,由外向内逐渐变窄呈楔状,表面为皮肤及皮下脂肪,内层为会阴中心腱。中心腱联合一对肛提肌和筋膜。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亦与此腱会合。   会阴的伸展性很大,妊娠后组织变松软,有利于分娩,但也可对胎先露娩出形成阻碍,若产力强,往往发生裂伤,故会阴保护或适时切开为助产的必要步骤之一。   外阴的范围和组成(3)   女性外生殖器又称外阴,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包括两股内侧从耻骨联合到会阴之间的组织。   1.阴阜:即耻骨联合前方的皮肤隆起,皮下富有脂肪。青春期该部皮肤开始生长阴毛,分布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   2.大阴唇:邻近两股内侧的一对纵长隆起的皮肤皱襞,起自阴阜,止于会阴。两侧大阴唇前端为子宫圆韧带终点,后端在会阴体前相融合,分别形成阴唇的前、后连合。大阴唇皮下脂肪层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受伤后易出血形成血肿。未婚妇女的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经产后向两侧分开;绝经后呈萎缩状,阴毛稀少。   3.小阴唇:为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皱襞。富含神经末梢,故非常敏感。   4.阴蒂:位于两侧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处,为与男性阴茎相似的海绵体组织,具有勃起性。它分三部分,前端为阴蒂头,富含神经末梢,极敏感;中为阴蒂体;后为两个阴蒂脚,附着于两侧耻骨支。   5.阴道前庭:为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其前为阴蒂,后为阴唇系带。在此区域内,由前往后依次为尿道外口,阴道口,舟状窝。其内各部如下:   (1)前庭球:又称球海绵体,位于前庭两侧,由具有勃起性的静脉丛组成。   (2)前庭大腺:又称巴多林腺,位于大阴唇后部,被球海绵体肌覆盖,如黄豆大,左右各一。腺管细长,向内侧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正常情况下不能触及此腺。若因腺管口闭塞,可形成囊肿或脓肿。   (3)尿道口:位于阴蒂头后下方的前庭前部,略成圆形。其后壁上有一对并列腺体称为尿道旁腺,此腺常有细菌潜伏。   (4)阴道口及处女膜:阴道口位于尿道口后方的前庭后部。其周缘覆有一层较薄的粘膜,称为处女膜。膜多在中央有一孔,孔的形状、大小及膜的厚薄因人而异。处女膜可因性交或剧烈运动而破裂,产后仅留有处女膜痕。   阴道(1)   阴道系性交器官,也是月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其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呈上宽下窄的管道,前壁与膀胱和尿道相邻;后壁与直肠贴近,上端包绕宫颈,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环绕宫颈周围的部分称阴道穹隆。按其位置分为前、后、左、右4部分,其中后穹隆最深,与盆腔最低部位的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或引流。阴道壁由粘膜、肌层和纤维组织构成,有很多横纹皱襞,故有较大伸展性。阴道粘膜由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覆盖,无腺体,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阴道壁富有静脉丛,损伤后易出血或形成血肿。   子宫(5)   子宫系孕育胚胎、胎儿和产生月经的器官。   1.形态   子宫是有腔的肌性器官,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重约5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容量约5ml。分宫体,宫底,宫角,宫颈。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因年龄而异,婴儿期为1:2,成年妇女为2:1,老人为1:1。宫腔为上宽下窄的三角形,两侧通输卵管,尖端朝下通宫颈管。在宫体与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称子宫峡部,在非孕期长约1cm,其上端因解剖上较狭窄,称解剖学内口;其下端因粘膜组织在此处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粘膜,称组织学内口。妊娠期子宫峡部逐渐伸展变长,妊娠末期可达7~10cm,形成子宫下段。宫颈内腔成梭形称宫颈管,成年妇女长2.5~3.0cm,其下端称宫颈外口。未产妇的宫颈外口呈圆形;已产妇的宫颈外口形成横裂,分为前唇和后唇。   2.组织结构:宫体和宫颈的结构不同。   (1)宫体:宫体壁由3层组织构成,由内向外分为子宫内膜、肌层和浆膜层(脏腹膜)。子宫内膜从青春期开始受卵巢激素影响,其表面2/3能发生周期性变化称功能层;靠近子宫肌层的1/3内膜无周期性变化为基底层。子宫肌层较厚。肌层由平滑肌束及弹力纤维组成。肌束可分3层:外纵,内环,中交叉排列。肌层中含有血管,子宫收缩时压迫血管,可有效地制止子宫出血。覆盖在子宫表面的脏层腹膜在子宫与膀胱间及子宫与直肠间形成两个腹膜反折:前面为膀胱子宫陷凹;后面为直肠子宫陷凹。又称道格拉斯陷凹,为盆腔最低部位。   (2)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含少量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宫颈管粘膜为单层高柱状上皮,粘膜内腺体能分泌碱性粘液,形成粘液栓,堵塞宫颈管。宫颈阴道部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表面光滑。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接处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宫颈管粘膜也受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   3.位置   当膀胱空虚时,成人子宫的正常位置呈轻度前倾前屈位,主要靠子宫韧带及骨盆底肌和筋膜的支托作用。正常情况下宫颈下端处于坐骨棘水平稍上方。   4.子宫韧带:共有4对   (1)圆韧带:有维持子宫呈前倾位置的作用。   (2)阔韧带:可限制子宫向两侧倾倒。在宫体两侧的阔韧带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称宫旁组织。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均从阔韧带基底部穿过。   (3)主韧带:又称宫颈横韧带。是固定宫颈位置,保持子宫不致下垂的主要结构。   (4)宫骶韧带:维持子宫处于前倾位置。   上述韧带、骨盆底肌和筋膜薄弱或受损伤,可导致子宫脱垂。   输卵管和卵巢(4)   1.输卵管   输卵管全长8~14cm。输卵管为卵子与精子相遇的场所,受精卵由输卵管向子宫腔运行。根据输卵管的形态可分为4部分:   (1)间质部为通入子宫壁内的部分,狭窄而短,长1cm;   (2)峡部为间质部外侧的一段,管腔也较窄,长2~3cm;   (3)壶腹部在峡部外侧,管腔较宽大,长5~8cm;   (4)漏斗部或伞部为输卵管的末端,开口于腹腔,游离端呈漏斗状,有“拾卵”作用。   输卵管壁由3层构成:外层为浆膜层;中层为平滑肌层,常有节律地收缩,能引起输卵管由远端向近端蠕动;内层为粘膜层,由单层高柱状上皮覆盖。上皮细胞分为纤毛细胞、无纤毛细胞、楔状细胞及未分化细胞4种。输卵管肌肉的收缩和粘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分泌及纤毛摆均受性激素的影响而有周期性变化。   2.卵巢   卵巢为一对扁椭圆形的性腺,产生卵子及性激素。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开始排卵后,表面逐渐凹凸不平,成年妇女的卵巢约4cm×3cm×1cm大,重5~6g,呈灰白色;绝经后卵巢萎缩变小变硬。卵巢位于输卵管的后下方。卵巢外侧以骨盆漏斗韧带连于骨盆壁,内侧以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连接。卵巢表面无腹膜,由单层立方上皮覆盖,称生发上皮;其内有一层纤维组织,称卵巢白膜。内为卵巢组织,分为皮质与髓质两部。皮质在外层,其中有数以万计的原始卵泡(又称始基卵泡)及致密结缔组织;髓质在卵巢的中心部分,含有疏松结缔组织及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少量对卵巢的运动具有作用的平滑肌纤维。髓质内无卵泡。   内生殖器与临近器官的关系(3)   女性生殖器官与骨盆腔其他器官在位置上互相邻接,某一器官的增大、收缩、充盈或排空固然可以影响其他器官,而某一器官的创伤、感染、肿瘤等,更易累及邻近器官,在妇产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上也互有影响。   1.尿道:为一肌性管道,从膀胱三角尖端开始,穿过泌尿生殖膈,终于阴道前庭部的尿道外口。长4~5cm,直径0.6cm。由于女性尿道短而直,又接近阴道,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2.膀胱:为一囊状肌性器官,排空的膀胱为锥体形,位于耻骨联合之后子宫之前。其大小、形状可因其充盈状态及邻近器官的情况而变化。膀胱底部粘膜形成一三角区称膀胱三角。此部与宫颈及阴道前壁相邻,其间组织较疏松。做妇科检查及手术前一定要排空膀胱,以免妇检不确切及手术损伤膀胱。   3.输尿管:为一对肌性圆索状长管,起自肾盂,开口于膀胱,长约30cm,分腰段,盆段。盆段输尿管在宫颈部外侧约2cm处,在子宫动脉下方与之交叉,再经阴道侧穹隆顶端绕向前内方,穿越主韧带前方的输尿管隧道,进入膀胱底。在施行子宫切除结扎子宫动脉时,应避免损伤输尿管。   4.直肠:位于盆腔后部,上接乙状结肠,下接肛管。从左侧骶髂关节至肛门,全长约15~20cm。前为子宫及阴道,后为骶骨。肛管长2~3cm,在其周围有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提肌,而肛门外括约肌为骨盆底浅层肌的一部分。妇科手术及分娩处理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肛管、直肠。   5.阑尾:阑尾根部开口于盲肠游离端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长7~9cm,通常位于右髂窝内。有的下端可达右侧输卵管及卵巢部位,因此,妇女患阑尾炎时有可能累及子宫附件,应注意鉴别诊断。妊娠期阑尾位置可随妊娠月份增加而逐渐向上外方移位。   盆腔血管来源与分支(4)   1.动脉   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及阴部内动脉。   (1)卵巢动脉:自腹主动脉分出,左侧可来自左肾动脉,左卵巢静脉回流至左肾静脉,故左侧盆腔静脉曲张较多见。卵巢动脉在输卵管系膜内进入卵巢门前分出若干支供应输卵管,其末梢在宫角附近与子宫动脉上行的卵巢支相吻合。   (2)子宫动脉:为髂内动脉(腹下动脉)前干的分支,在子宫颈外侧约2cm处横跨输尿管至子宫侧缘,此后分为上下两支:上支较粗分为宫体支、宫底支、卵巢支及输卵管支;下支较细,分布于宫颈及阴道上段称宫颈-阴道支。   (3)阴道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分支,阴道上段由子宫动脉宫颈-阴道支供应,中段由阴道动脉供应,下段主要由阴部内动脉和痔中动脉供应。   (4)阴部内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终支,并分出4支:①痔下动脉;②会阴动脉;③阴唇动脉;④阴蒂动脉。   2.静脉   盆腔静脉均与同名动脉伴行,并在相应器官及其周围形成静脉丛,互相吻合,故盆腔静脉感染容易蔓延。卵巢静脉出卵巢门后形成静脉丛,与同名动脉伴行,右侧汇入下腔静脉,左侧汇入左肾静脉,故左侧盆腔静脉曲张较多见。   女性盆腔淋巴分布与各器官淋巴管(1)   女性生殖器官淋巴主要分为外生殖器淋巴与内生殖器淋巴两大组。内、外生殖器官感染或癌瘤,往往沿各部回流的淋巴管传播,导致相应淋巴结的肿大。   1.内生殖器淋巴   内生殖器淋巴分为3组:(1)髂淋巴组,分为髂总、髂外和髂内;(2)腰淋巴组;(3)骶前淋巴组。   阴道下段的淋巴引流,主要入腹股沟淋巴结。阴道上段淋巴引流基本与宫颈引流相同,大部汇入闭孔淋巴结与髂内淋巴结;小部入髂外淋巴结,并经宫骶韧带入骶前淋巴结。子宫体及底部淋巴与输卵管、卵巢淋巴均输入腰淋巴结;子宫体两侧淋巴可沿圆韧带进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2.外生殖器淋巴   外生殖器淋巴又分为深浅两部分,均汇入髂淋巴组。   (1)腹股沟浅淋巴结:一部分收容外生殖器、会阴、阴道下段及肛门部的淋巴;另一部分收容会阴及下肢的淋巴。其输出管经股卵圆窝入腹股沟深淋巴结。   (2)腹股沟深淋巴结:收容阴蒂、股静脉区淋巴及腹股沟浅淋巴。腹股沟深淋巴结所汇集的淋巴,又注入髂外、闭孔、闭孔窝、髂内等淋巴结,再转至髂总淋巴结。

温馨提示:

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妇产科学复习考点比较多,为方便大家更好的复习,医学姐为大家整理了word版哦!医学教育考试交流群()有需要的考生可以自行到群共享下载观看哦!版权声明:

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文都教育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北京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银川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nhc.com/wadzz/63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