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瘤胃鼓气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牛吃入了已经发生霉变或容易发酵的劣质饲料,引起体内大量气体迅速积聚在瘤胃导致瘤胃急剧扩张所引起的疾病。
一、病因
原发性瘤胃鼓气牛在冬季圈里饲养后,开春时第一次放牧食入大量的幼嫩多汁的新鲜豆科牧草,例如,豌豆藤、花生叶、三叶草等,这些饲料进入瘤胃短时间内会迅速发酵而产生大量气体,导致瘤胃发生胀气。
牛瘤胃鼓气是指牛采食了大量的易发酵饲草料,在瘤胃菌群的作用下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导致瘤胃和网胃急剧膨胀,膈与胸腔脏器受到压迫,呼吸与血液循环障碍,发生窒息现象的种疾病,临床上以腹围极度胀大,呼吸极度困难难为特征。
因前胃神经反应性降低,收缩力减弱,原发性瘤胃鼓气多发生于牛采食了大量易发酵饲料,如新鲜豆科牧草(苜蓿、豌豆秸、花生藤),块根类,豆粕饲料,冰冻、带霜、雪、露水的饲料及腐败变质饲料之后。
饲料或饲喂进度的改变,可促进发病。误食某些麻痹瘤胃的毒草(乌头、毒芹等),可发生中毒性瘤胃鼓气。继发食管阻塞、慢性创伤性网胃炎、纵隔淋巴结结核等。
二、诊断要点
多在采食大量易发酵产气饲料后突然发病。原发性瘤胃鼓气,病初频繁嗳气,以后嗳气完全停止,表现站立不安,摇尾踢腹、肷窝突出,尤以左侧更为明显,可高出脊背以上。
与该部触诊紧张而有弹性,叩诊呈鼓音,听诊瘤胃蠕动音减弱。呼吸高度困难,可视粘膜发绀,心脏跳动增强,脉搏细数。
后期病畜张口呼吸,全身出冷汗。继发性瘤胃鼓气,常反复发作,病情发展较缓(食管阻塞除外),且具有原发病的症状。
急性瘤胃鼓气病程急促,如不及时急救,数小时内窒息死亡。病情轻的病例,治疗及时,可迅速痊愈。但有的病例消胀后又复发,有的甚至反复发作。
慢性瘤胃鼓气,病程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如继发于前胃迟缓者,原发病治愈后,慢性鼓气也随之消失;
若继发于创伤性网胃炎、腹膜炎和真胃变位等疾病,不治愈原发病,则预后不良。
养牛场三、防治方案
1、预防由舍饲转为放牧时,可先喂些干草而后放牧,且每天放牧不宜过早,放牧中控制采食量。平时限量喂给易发酵饲料,禁喂霉败腐烂的草料。更换草料,逐渐进行,以便适应。加强管理,防止牛群进入苜蓿地、豆地和短时间内过多采食。
2、对于圈养牛饲喂过程中应长期拌料或者饮水添加益溶酶,清除牛体内的霉菌毒素。
牛是反刍动物,每个月定期用胃泰给牛群做健胃,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发育。
如果牛有胀气,在正常吃喝的情况下,及时添加都胀消拌料饲喂,清除胀气残留。
3、治疗本病的治疗原则是迅速排除瘤胃内的气体,制止发酵产气,促进瘤胃内容物排空。
(1)排除瘤胃内气体及制酵。
对重病例,立即进行瘤胃穿剌放气。排气速度不宜过快,待气体放完后,通过套管针孔注入制酵剂,如消气灵40-60毫升,而后插入针芯拔出套管针,局部严密消毒。
瘤胃穿刺还不能解除胀气的,立即进行瘤胃切开术,取出胃内容物后,注入制酵剂。
对于轻症病例,可进行瘤胃按摩,促进瘤胃蠕动、嗳气。也可让牛站于前高后低处,用涂有松馏油或酱渣的木棒,横衔于口中,两端以绳固定于头后枕部,诱使牛嗳气。
由于突然采食大量青嫩豆科牧草,瘤胃内发酵产生的小气泡,附着于饲料草渣上,造成泡沫型瘤胃鼓气,穿刺放气效果不确实。
这时,应投入消泡剂聚合甲基硅油毫升和松节油鱼石脂酒精合剂-毫升,促进小气泡脱离附着的草渣。
而上浮并融合与瘤胃上部,这样就便于穿刺或插入胃管放气。
肉牛(2)缓泻制酵。
应用油类泻剂和盐类泻剂,如植物油或液状石蜡油-0毫升,加水适量内服;或人工盐克,或硫酸镁-克,加水4-5升内服。
对继发性瘤胃鼓气,除上述措施外,应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