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急性淋巴结炎治疗专科医院 >> 急性淋巴结炎饮食 >> 牙源性下颌皮肤瘘四例误诊分析

牙源性下颌皮肤瘘四例误诊分析

 

本文原载于《中华皮肤科杂志》年第50卷2期

下颌部皮肤瘘管的原因中牙源性占多数,慢性根尖周炎(chmnicapicalperiodontitis,cAP)是最主要的因素。尖周脓肿可穿过牙槽骨及黏膜形成牙龈窦道,或穿通皮肤形成皮肤窦道,表现为皮肤肿物伴破溃,大多患者牙齿症状不明显,患者常就诊于皮肤科,容易误诊为表皮样囊肿伴感染、皮肤肉芽肿和寻常疣等皮肤肿物,部分在皮肤科行手术切除,切除后容易复发甚至迅速增长。现将皮肤科初诊的4例下颌部牙源性皮肤瘘管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4例中男2例,女2例;就诊时平均年龄28岁(22~44岁)。4例患者肿物均发生于下颌部,病史4个月至3年余不等。皮损开始为绿豆大小红褐色丘疹,突出于皮面,无破溃,无痛痒。之后皮损稍增大至蚕豆大小,稍隆起皮面。发病前无明显诱因或外伤史。既往体健,家族中无遗传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可见0.6cm×0.5cm.1.0cm×1.5cm圆形红褐色肿物,突出于皮面,表面光滑或有少量结痂,质地中等,与基底粘连,活动度差,局部无红肿热痛等不适,局部及相邻牙齿、牙龈均无明显不适。诊断:例l医院诊断为表皮样囊肿伴感染,行手术切除后不久复发并迅速增大;例2医院诊断为毛囊炎;例3、4医院疑为化脓肉芽肿。4例患者来我科就诊后,均怀疑为“牙源性皮肤瘘管”,建议患者到口腔科就诊,并拍牙片,最后确诊为下颌慢性根尖炎致皮肤瘘管(图1A,1B)。治疗:予以根管治疗、抗感染等治疗后皮肤肿物消退,局部遗留轻微瘢痕(图1C,lD)。随访2年均未见复发。

二、讨论

面颈部皮肤瘘管的原因很多,其中牙源性占80%,非牙源性(骨髓炎、下颌骨骨折、牙源性角化囊肿、腮腺瘘、皮肤感染)占20%;而牙源性皮肤瘘管的高发部位分别是:下颌骨(84%),上颌骨(24%),颈部(2%)。慢性根尖周炎是牙源性皮肤瘘管的主要原因,占63.5%。临床上容易误诊误治,因此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治疗牙源性皮肤瘘管的关键所在。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有:皮肤疖肿、颌骨骨髓炎、皮肤恶性肿瘤、化脓性肉芽肿、涎腺瘘、淋巴结炎、放线菌病、急性泪囊炎、皮肤表皮囊肿、异物损伤等。

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过程中,皮肤科医生需要判断以下几点:①发病部位:下颌部及颏部是牙源性皮肤瘘管的高发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肿物要提高警惕;②发病年龄:牙源性皮肤瘘管的高发人群40岁,占82%;③牙痛:患者是否自觉牙痛不是诊断牙源性皮肤瘘管的主要因素,无牙痛也不能排除牙源性皮瘘。急性牙髓炎常伴牙痛而就诊口腔科,而慢性牙髓炎伴轻微牙痛而就诊皮肤科;④体检:牙源性皮肤瘘的外在表现是非特异性的,一般是皮肤红斑结节状或疖肿样(52%),也可表现为脓肿、窦道、囊肿、瘢痕和溃疡。一般皮肤肿物多活动度可,不易与下颌骨粘连,而牙源性皮肤瘘管则多与骨粘连明显,不易推动,皮肤活检常无特异性,部分呈肉芽肿样改变;⑤治疗经过:少数病例可能误诊后经过手术切除治疗,患者多短时间内复发。如果遇到切除后复发并增大明显者,需考虑牙源性皮肤瘘。

临床上高度怀疑牙源性的皮肤肿物,建议患者至口腔科拍摄牙片。本文4例患者X线牙片均显示牙根尖周围骨质稀疏,暗影区边缘不齐,经过根管治疗后可见病源牙根尖暗影区明显缩小。文献报道,治疗慢性根尖炎引起的皮肤瘘重点是处理好病牙。皮肤瘘经过根管治疗和抗炎治疗后,多于7—14d痊愈,皮肤肿物切除与否影响不大。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nhc.com/wacs/11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